我们这里的年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图片来自网络春节,从来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尽管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外国节日,但不可否定,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的坚固地位从来未被动摇过。
每到年底,远行的人归家,这就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春运”。在多数人的心中,“年”就意味着“家”。
春节,在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今天,我就来讲讲我的家乡的过年风俗。
说起来年俗,我们这里正式准备迎接新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一开始。
从二十一开始,家家户户开始进行“扫陈”,“扫陈”活动一般持续两天,第一天“扫”,第二天“洗”。顾名思义,扫就是扫尘,洗就是指对家里的床单、被罩、窗帘、门、窗等所有看得见的都清洗一遍。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我总认为这是一个不被人们重视的节日。在我20多年的记忆中,几乎很少有庆祝小年的经历。我只记得在很小很小时,那时候家里还养了头猪,似乎小年就是杀猪节。
我们这里做饭大多还都比较原始,使用木柴烧火做饭。背靠大山,木材根本不是问题。每到腊月二十以后,男人女人们都陆续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准备过年。男人们会花两到三天时间去附近的山里砍木材,然后扛回家烧火,女人们就负责购置年货,打扫卫生。
到了二十五日左右,妈妈会早早地赶到集市上去买最新鲜的猪肉,然后回家炒臊子,炖排骨。
接下来就是蒸馒头,这个工作一般在二十七日左右,一般都有糖包,菜包,豆包三种。三种包子需要的材料通常都会在在前一天准备,如捡豆子,煮红豆沙,做豆包馅料;炒菜做菜包馅料;剥核桃,然后碾碎与黑糖混在一起做糖包馅料。晚上需要揉面。这个时候妈妈会拿来一个直径大约有1米的大盆子,使用五斤左右的面粉,然后使用提前泡好的“jiaozi”(也就是发酵好的面底子,类似于酵母粉的作用)揉成面团,放在热炕上发酵一晚,第二天待用。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便会喊我起床,吃完早饭,就开始蒸包子了。妈妈揉面擀皮儿,我负责包馅儿,爸爸负责拢火,妹妹负责吃……
每屉包子蒸满满30分钟,一分不差,这是妈妈蒸包子的原则。30分钟一到,锅盖一掀,一股热气冲上来,待热气散掉,妈妈便可将笼屉从锅里端出来。我最喜欢的便是这新出锅的吃着还有些烫嘴的热菜包。麦子的香甜加上菜馅的可口,是绝对的美味。
待包子蒸完,便要开始正式购置年货了。这时候妈妈就会发挥她一家主母的风范,命令我和妹妹做小工,陪她上街拎东西。
年货的内容说多不多,每年差不多都是那样。除了鸡,鱼等需要新鲜一般会在29或30买之外,其余的瓜果蔬菜都会提前几天陆陆续续的准备好。
爸爸的主要任务就是买烟、酒、对联、鞭炮和正月里串亲戚的礼品等。
不得不说句公道话,一年中,只有过年期间的一个月里,爸爸最闲,而妈妈最忙。
到了除夕当天,妈妈一般早上就会开始准备。首先是做凉粉,这绝对是妈妈的绝活,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家只有妈妈会做。然后妈妈会做饺子馅。中午,我会和爸爸一起贴春联和年画。我们这里的习惯是,贴完春联要放炮,具体原因我不知道。下午,爸爸要去墓地烧纸上香,剩下我们三个就负责包饺子。待到了傍晚时分,妈妈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吃完年夜饭,清洗完碗筷,就可以悠闲的开始观看春晚了。许是忙了十多天太累了,妈妈一般早早的就睡了。我和爸爸我们三人一般会等到凌晨。因为这个时候有个重要的活动——放鞭炮。每次到了0点整,鞭炮齐鸣,这应该是一整年最热闹的时刻了。
正月初一,春节当天,是最闲的一天。但自古就有个说法,大年初一不能睡懒觉,所以早上每家都会争抢着早起。至于要表示哪一家人起的最早,那就是放鞭炮。我记得小时候,经常是早上五六点左右就被阵阵鞭炮声吓醒。最近几年好点,但也都会在8点前起床。
听爸爸说,我们这里最老的习俗是初一全家老小待家里唠嗑。不过时代在发展,思想在更新,年俗自然也会变化。初一这天,有的会全家出去游玩,有的男人会约在一起打牌,女人们就在一起拉家常或跳舞,这是一年中完全不用考虑工作人情的仅有的一天。
串亲戚是从初二开始,一般到初六结束。我们这里的规矩是,舅亲必须要在初二送礼,小辈先给长辈送礼。其余的亲戚在之后几天送礼。初六以后串亲戚很不礼貌。
由于外婆的热情好客,我几乎每年都会被外婆打电话催赶着去到他家吃饭(我家离外婆家很近)。要知道,这一天,我的那些表哥姐,表弟妹,还有一些我几乎不怎么认识的人都会到舅舅家。尽管我是很喜欢外婆的手艺,可无奈,我是一个极其不爱凑热闹的人,所以每年的初二我过得并不是很开心。
初五,是小年,也就是“破五”。
爸爸说我们这里的地方传统是初五那天要吃搅团。以前这天是怎么过的,我还真是有点忘了,但今年在我的建议下,终于吃到了妈妈做的搅团,真真的美味。
在我们这里,除了上班族,多数人整个正月里都是闲的。这就是农村的生活,自由安逸。进入二月,该下地的下地,该打工的打工,人们开始忙起来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本地没有很多的习俗,但放烟花,吃圆宵,“游灯笼”等活动还是有的。
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游灯笼”活动。一群小伙伴,拿个各色各样的灯笼,有西瓜样子的,有老虎的,有用蜡烛的,有电动的。挨家挨户的转,边转悠边唱,好不热闹。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转到最后,我们会去到河滩上(家住渭河边上,那时候河道还没有被挖的坑坑洼洼的,河岸上有十几米宽的沙滩,光着脚走在上面,软软的,绵绵的。夏天,河水最浅时只到我的小腿。)我们捡一堆柴火,然后用灯笼里的蜡烛点燃柴火,围着柴火又唱又跳,待柴烧完,火焰尽,我们就会很自觉的用手扒沙,将余下的火炭全部埋了。然后拉拉扯扯的跑回家。好不自在。
许是小时候,年过得太有意思了,现在是实在觉得过年很无聊。对我来说,过年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家陪陪爸妈,拉拉家常。
每年正月里还会有社火,有庙会……这些也实实在在的是热闹场面。
而且正月里的其他习俗也很多,比如,正月里不能剪头发,正月初一不能用针……
从小到大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这些习惯没有说深深的刻在骨子里,但该遵守的还是需要遵守。
这就好比,我本是一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之说,但每到寺庙或教堂,我还是会满怀虔诚的心。
生活本该如此。我喜欢自由,但我不能逃避现实。所以我会格外珍惜过年的这段时间。
啰啰嗦嗦的写了这么多,中途思维有些发散,想到了很多往事,也有很多感触。总是不由自主的写了很多和主题根本不搭边的字,待反应过来,就删掉,重新写。
这篇文章我从大年初二开始写,中间总是会被一些事耽搁,修修改改,但也终于写完了。
我只是想将我们本地的年俗记录下来,仅此而已。待以后看到,再来缅怀。
在写这盘文章时,我突然有个想法,我准备开设一个专题,只写关于我家乡本地的风土人情,和我记忆中的那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乡。希望得到各位的关注。我相信,你也会喜欢我的家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聪明的你,一定猜得到我的家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