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全民阅读?”“越来越毒!”

2018-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甜汤三洛
“全民阅读?”“越来越毒!”

一.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书了?

不用回答,我们心里都清楚。

中国新闻网在两会期间发布过一段视频,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表示,现在倡导“书香社会”和全民阅读恰逢其时。如果一个民族失去阅读,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失去活力。

“全民阅读”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早些年就已经听到过官方的呼声。有全民阅读的倡议,就有全民阅读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在“碎片化阅读”风行的今天,一面小小手机屏仿佛容纳百川,上到天文地理,下到人生哲学,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搜不到。

苦行僧里唱: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这句话可以说是无比适合碎片化阅读造成的“盲化阅读”现象了。人们都看到了阅读内容,或鸡汤,或时评,乃至于是一个饭后甜点般存在的段子。

但我们不再去关注作者到底是谁:不像读一本《白鹿原》后你就忘不了陈忠实;我们也不会把这些阅读内容放在心上:一天之内的阅读面太杂太浅,过目即忘。

这种还算有得救的,好歹愿意把使用手机的时间分一点给“阅读”。当你遇上了那些内存128个G、游戏花花绿绿霸满屏、娱乐软件多到账号密码都会搞忘、国内外综艺的缓存像储粮一样的人时,你对这个人的第一评判是什么?

这个人的生活,多半被外卖包围,“老铁双击666”大概也听得不少。看过什么书?别开玩笑了,路过书店都会加快脚步的好吗!

二.

前些日子,在某英语软件报了个网班,官方会安排100人左右加一个微信群,群里有班主任,会每天检查你的学习时间和打卡情况。当大家分享起自己为什么要学英语练口语时,有奶奶为了教孩子的,有上班族因为外企工作需要的,也有学生为了四六级雅思托福考试的……

里面有个大叔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我是点错了不小心买了这课的。”

在后来的交流中,我才知道,大叔已经块40了,早些年中国的英语教育还是瘸子时,他深受其害,那一口纯正的chinglish,加上略微有些大舌头,真的是闻者落泪。

但我还是好奇,这样一个对英语应该是有厌恶心理的人,下载这个软件的初衷是什么呢?

大叔又自己才说到,没什么初衷,就是想学。

我问,你一个而立之年的人,事业有成,工作又没有需要,怎么会想到要学英语?

大叔邪魅一笑,当年我在我们MBA的班上可是年纪最大的,小姑娘,你知道“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吗?我每天公司的事情忙得够呛,但是回家,11点到1点的时间是我最享受的。

我手机上还下载了一个英语阅读软件,每天打卡一点不落下。上次系统测定我词汇量7000多呢,比你们好多学着英语的大学生要好吧?这也成了我的习惯,每天阅读二十分钟以上的英文文章。

这是我见过使用手机却避免了“碎片化阅读”的最好范例。

大叔也是我遇到过最“知而好学,然后能才”的人。

三.

我也不想非要说什么书有墨香味,字有形体感。但当你真的拿着一本好书,你不会愿意被打断,你阅读它的时候,它在凝视你。

初级一点的,是表情的交互,读到悲处怅然涕下,读到喜处不禁而笑;高级一点的,是情感的交流,外人不能一眼看出,你却已经投入进去,心里的种种言语用喜怒哀乐是不能准确的表现出来的。

每每我在地铁上、动车上,碰见拿着书报看完全程的人,总是佩服。这种佩服,又是建立在满车厢手机低头族、打瞌睡者的基础上,所以往往有些心酸。

早些时候,曾经有一轮“丢书活动”在网上炒得火热。黄晓明、徐静蕾等一众明星纷纷跑到地铁去“丢书”,当时这件事还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作秀,有人认为这是倡导读书的好方法。

但我们好像都忘了,“劝学”“倡读书”从古代到现在都一直不歇气。但是效果呢?去年中国人均读书0.7本,韩国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书籍是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走的海路绕过来以至被消磨殆尽了吗?

那被丢在地铁里的上万本书就像从未出现过一样,再也没看见过它们。你们考虑过书的感受吗?

提倡阅读不抓根,反而靠漫天标语,靠热点话题,尴不尴尬?朱熹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如今成了一到:朋友圈到。书的内容了不了解没关系,先泡杯咖啡摆在旁边拍个照。

真的,再不阅读,我们就中毒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