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下一代能够成为县城的中产也不失为一个好目标

2019-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日拱一卒

当你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就不得不考虑自己和家庭将来的去向,在每一个路口做好生活的选择题。如果你是中产,自然就属于社会中占有优势资源的一方,更容易,也更能够做出更优的选择。

前些年有一个热词叫拼爹,什么都要比家底、比家庭,凭上一代打下的根基混社会,而现实中很多活生生的事例都说了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有爹拼自然可以拼爹,如果爹不能拼,拼不了,那也只能靠自己。很多人,靠拼爹,拿到了好的工作,过上了相对舒适的生活。也有很多人的爹拼不起,没有竞争力,只能靠自己。或许,能够把爹拿出来拼一拼的就算是中产吧。

中产的标准很多的,因人因地不同。一次去藏区,走访一位藏民,导游说这个阿妈头上的绿松石值十几万,项链值十几万,家里的羊、牛起码值几十万,家里还有一麻袋虫草......普通的一户人家,外人能见的家产起码超过百万。为啥他还要居住的荒无人烟的牧区呢?为啥他还要世代放牧卫生呢?他也是当地的中产吗?原来,藏民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时念念经、饿了吃点糌粑,有收成了去寺庙里捐献,有空了去神庙神山圣湖转转,这就是他们的幸福,或许他们没有中产的概念。

现在那么多人从农村走出,从五线城市流到四线城市,从三线流到二线、一线去,有的甚至举全家之力在大城市落户、安居,受尽委屈、吃尽苦头,为的只是让下一代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听很多去大都市打拼的人说过,还不是为了下一代,再苦再累也希望下一代有个好环境等之类的感慨。确实,如果这些人去三线城市,能够过得非常体面,能够进入中产,为啥他们要选择去大都市打拼和吃苦呢?或许,这就是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

我理解的中产是一种小资,是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和品味处于所在地区的中等偏上。中产,曾经、现在一直是自己努力的目标,也许是以前过惯了穷日子,总觉得通过努力得到的一点点生活的改变,就足够令人欣喜,只要自己去努力,就能够为自己、为下一代创造中产。小时候,村里就是天,村里就是世界,这里啥都是最好的,更不知啥是中产。到镇里上初中才开始发觉,那些中餐可以去买包子,可以去食堂吃饭,可以去餐馆吃饭的人就是中产,而自己只有挨饿的份,清早出门到下午放学回家才有饭吃。12岁才第一次去县城,18岁才第一次去市里,19岁第一次坐火车,读高中时才知道书店有各种教辅资料可以买,才知道什么是毛毛鱼、方便面、酸奶,矿泉水居然不是甜的?......那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城里同学,吃过很多好吃的、玩过很多好玩的,他们都是我眼中的中产。

对个人而言,从农村走出来,能够在县城谋一份讨饭吃的活,过得虽然紧巴,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似乎又多了一丝的优越感,时代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得知己知彼,多和自己、和上一代纵向比,少和他人横向比,多些知足常乐 ,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果不能成就自己,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铺垫,那就给下一代营造一个中产的环境,即使在县城这样的小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