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正常》百老汇音乐剧--双相情感障碍的妈妈
![](https://img.haomeiwen.com/i7934549/22fab71e393f4d90.gif)
这个百老汇音乐剧,之前没有听说过,但是因为看到剧情介绍说是讲双相情感障碍的母亲,就好奇来看了。
之前讲《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那个是儿子因为父母离婚问题,导致抑郁症。而这个音乐剧,主要是讲儿子在8个月左右夭折,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不懂得如何照料孩子,妈妈有很大的愧疚感,而且孩子这么小就没了,也让母亲非常痛苦和伤心。时间久了,始终觉得不能接受,就产生了幻觉,长时间的服药,产生了抗药性,最后采取电击疗法,这个疗法很少见,会让人失去部分记忆,可能也是短暂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情景再现和提醒来修复。
那剧中也是有一点描述治疗师和母亲之间的咨询过程,能够让人多少了解一点咨询和治疗的过程,我觉得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其中也是着重表现家庭成员因为母亲得抑郁症受到的各种影响,比如不放弃的丈夫,还有受到一定忽视的女儿。
然后关于双相,之前有说过是躁狂和抑郁都有,其实这个剧中更多表现的我认为是母亲的焦虑状态。这种焦虑,来自丈夫不断的要求她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积极吃药,相信一定会好的,而可能她自己并不想吃药,或者说,经过长时间吃药,效果一般,伴随很多副作用,觉得意义不大,反倒带来了很多痛苦。
所以,剧中一直都在强调说,她觉得家人不能理解她,而丈夫却一直说我懂你,我懂你。
但其实她自己心里长期一直压抑着失去儿子的痛苦,努力的在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做好家务,照顾好丈夫和女儿。丈夫也很依赖她,能够做好家庭主妇的责任。而药物,就是一个能维持她状态稳定的最主要手段和方法,所以丈夫很重视。
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丈夫可能习惯了这种稳定的状态,习惯了妻子的稳定,而其实这只是妻子压抑和药物作用的结果,但内心深处,可能总是会想起失去儿子的现实和痛苦情绪,这时如果跟丈夫讲,丈夫就会提醒她注意用药,这已经形成一个惯性沟通和思维模式,不断压迫着妻子,产生焦虑,近而反抗丈夫,反抗日复一日的保持稳定和正常。
而丈夫虽然一直声称是因为爱,因为对妻子有承诺,但其实,可能他忽视了对妻子的依赖,以及对于这种稳定生活的需要。换句话说,丈夫很可能习惯性的更希望的是自己快乐,而不是让妻子也能够得到放松和幸福。在他看来,能让妻子抑郁症减轻,让妻子心理健康的方式,就是吃药。
这是很大的误解和偏见。抑郁症患者,可能比一般人,更需要关注和关心,更不希望承受压力和期待。他们渴望的是被理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给那些压抑的伤心和痛苦,一个出口。
因为我们说一般能够到抑郁症的,确诊的,都是经历很大的变故,这个就是孩子8个月大夭折,这种现实不可抗,只能被动接受,如果对于一些就是珍爱生命,责任心极强的,就会有很大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是易 抑郁人群。
而要消化,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持续的积极治疗,结合药物,咨询,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每年的时候,做一个仪式感的悼念,都是很好的方式,能够让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有足够的出口。
再一个,是否能寻找一个替代,比如把对儿子的爱,转化到对女儿上,以及养一个宠物,等等,都可以是一种形式。这个也要针对当事人的意愿和特点,去针对性的找方法。
但音乐剧里,这个家庭,可能已经习惯了吃药这种最简单的治疗手段,但吃药能做到的,永远只是生理上的,保持稳定,而不是内心不会有痛苦,不会想到失去,不会想到现实的不可抗。这些心理痛苦,更多需要咨询的配合,以及适合的情绪释放和宣泄的方式方法,这个家庭这点做的不好,丈夫这方面尤其差。
实际上,女儿也是部分的牺牲品,在重要的钢琴演奏会上,父母都不到场,让女儿非常难过。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家庭中有人患有抑郁症,也要非常谨慎的讨论和处理对周围人的相互影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