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 ——徐杰老师《登勃朗峰》教学实录及赏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
——徐杰老师《登勃朗峰》教学实录及赏析
师:今天我们学习《登勃朗峰》。猜猜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从题目看,我觉得是一篇游记。
师:他关注到了文章的题目。
生:从课后阅读提示看,我感觉是一篇游记。
师:他关注了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里面提到了“旅程”二字。
生:我发现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和行踪有关,所以看出是游记。
师:这位女生很厉害,她说每一段里都有行踪(板书:有行踪),是游记。(板书:游记)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单元提示。
【出示ppt: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确实是游记。那么,在一篇游记中,一般要有哪些东西呢?除了刚才说的行踪,还要有什么?
生:要有事件和对景色的描写。
师:游记里有的有事件,有的没有事件。但是游记肯定要有景物,这是对的。(板书:有景物)
生:还要有作者的感受。
师:对的,要有感受。如果用刚才读过的这段话里的一个词,你会用哪个?
生:情思。
师:“情思”说起来更文雅一些。(板书:有情思)
【赏析:阅读一篇文本要有敏感的文体意识。开课,徐老师便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体裁,漫话“游记”的元素,唤起学生对游记的先备经验。随着学生的猜测,随机板书“有行踪”“有景物”“有情思”,板书呈现的即是学生的学路。】
师:接下来,请大家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具备游记的主要特点。请大家迅速浏览第1到第4节,看看这篇游记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画。
(生圈画)
师:(巡视)好,这就叫快速阅读,提取主要信息。请这位男生来说说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第二小节,峡谷、溪流、岩壁、瀑布;第三小节,勃朗峰;第四小节,勃朗峰周围的山峰。
(师随机板书:峡谷、瀑布、勃朗峰、山峰)
师:有没有遗漏?
生:第一小节有乘坐马车、骑骡子的男男女女;第二小节,还有隧道、丘岗;第四小节,还有皑皑白雪。
师:好的,他又补充了一些。(师板书:丘岗)注意,那些来来往往的人,我们现在还不能把他们作为景物来看。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书,然后在这些景物前加一个修饰语。
(生默读课文)
师:请你说说看。
生:幽深的峡谷。瀑布是气势盛大的,勃朗峰是雄伟壮丽的,山峰是奇形怪状的。
师: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生:勃朗峰是高耸入云的。
师:好的,现在有说勃朗峰是“雄伟壮丽”的,也有说“高耸入云”的,都可以。这些修饰语有的是在课文里读出来的,有的是这位男生提炼出来的。他提炼得特别好,尤其是“幽深”这个词我很欣赏,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写下来。
(生速写)
师:第1到第4小节的这些景物,作者用的是简笔描绘。接下来大家看一看第5、6两节写了什么景物?
(生默读)
生:写了云。
师:你来说。
生:写了云和肥皂泡。
师:写了云和肥皂泡,是吗?
生:肥皂泡肯定是不对的。
师:对,请坐。
生:我觉得应该是写的云彩。
师:说说理由。
生:肥皂泡其实是云彩。
师:是,“肥皂泡”其实是“云彩”,“云彩”是第5、6小节描写的重心。现在请你们快速阅读这两小节,找出能修饰“云彩”的四字短语。
(生默读课文)
师:好了,找了多少个?
生:我找到两个,“色彩斑斓”和“无穷变幻”。
师:有补充吗?
生:洁白轻薄,瞬息万变。
师:还有吗?
生:精美柔细,妩媚动人,飘忽不定。
师:还真不少。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页翻过去,翻到后面有一片空白的地方,准备听写词语。我只报一遍,看你们有没有认真读书。“色彩斑斓、五光十色、妩媚动人、交相辉映、妖媚迷人、飘忽不定、相互交融、瞬息万变、变幻无穷”,最后一个,“纷至沓来”。写好了大家与书本对照,给自己打分,如果有错,现场抄写三遍。
(生对照、改错)
师:“纷至沓来”,这个“沓”是什么意思呀?(板书:沓tà)
生:它是一个量词,比如,一沓钞票。
师:一沓钞票,挺不错的。这个“沓”说明数量怎样?
生:多。
师:对呀,你这个直觉很好。“沓”就是“多”的意思。它上面是“水”,下面是“曰”,一个人说话像流水,这个人就是话唠。所以,“沓”的本义就是“多”。
(学生记笔记)
师:好的,现在看黑板。作者走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了不同的景物,我们把这种按照行踪顺序来写的方法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其实,作者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看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说,看峡谷的时候他是用什么方式来看的?
生:俯瞰。
师:什么叫“俯瞰”?
生:低头看。
师:低头看就叫“俯瞰”吗?我现在看我脚尖,能叫“俯瞰”吗?
生:站在高处看。
师:哦,应该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它还有个同义词,叫“鸟瞰”,像鸟儿一样从高处往下看。其它的景物,作者又是怎么看的?比如山峰。
生:仰视。
师:嗯,朝上看。云彩是怎么看的?
生:仰望。
生:遥望。
师:哦,用的是“遥望”。现在大家看一下,他看到勃朗峰的时候用的是什么角度?书上没有,请你们想一个词。
生:我感觉是“眺望”。
师:作者在后面还写到他坐在马车上看到那些乱石、沟壑等等,他又是怎么看的,用哪个词?
生:走马观花。
师:“走马观花”也是一种看的形式,看得比较快。
生:浏览。
师:“浏览”是指“看课文看得快”。徐老师想到一个词,叫“扫视”,一下扫过去。所以,作者看景物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赏析:研读“景物”部分的设计是有层次的,先聚焦前四自然段的“简笔”景物描写,快速阅读、圈画景物、提炼修饰词,感受景物的特点;再用同样的方法聚焦五六自然段,重点感受“云彩”的特点;紧接着,听写第五自然段和云彩相关的四字词语,当堂积累;了解看的不同方式,既深化了对移步换景的理解,强化了对景物特点的认识,又在对近义词语的比较中习得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师:那么,在看这些景物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思,你会用哪个字呢?三分钟时间读书。
(生默读课文)
生:悦,“心情愉悦”的“悦”。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喜。
师:“喜”和“悦”是同义词。
生:我觉得是“奇妙”的“奇”。
师:理由?
生:看到勃朗峰感觉到“奇”,后来发生了奇妙的事情,也感觉到“奇”。
师:看到了奇妙的景物,也遇到了奇特的人,作者心里也觉得很奇。读书的时候,既要关注课文,也要关注课文的读中提示。大家看,书上有这样一个读中提示:“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
【出示ppt:
读中提示: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
刚才两位男生一个说的是“悦”,一个说的是“喜”,读中提示用的是“乐”,都是一回事,还有“奇”,都是可以的。徐老师在读书时发现这个“乐”字以后,就做了一件事,批注。
【出示ppt:
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批注:天气灼热难当,他人可怜可悯,我们悠然自在,一乐也。】
师:接下来请你们来说“二乐也”,“三乐也”,“四乐也”……以此类推,看你们能写出几个来。
(生写)
师(巡视):再写一分钟。
师:好了,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
生:关于五、六段的,美景瞬息万变,骤然即逝,而我们恰得观之,二乐也。
师:用了个“恰”字,真好。瞬息万变的东西正好被我看到了。
生:我写的没有她那么好。云彩精美柔细,瞬息万变,我们饱览美景,二乐也。
师:也可以啊,你不比她差。
生:第七小节,旅途漫漫,他人辛苦赶路,我等美餐纵饮,三乐也。
师:我很喜欢“美餐纵饮”这个词。徐老师在旅途中有时候会带两罐啤酒,这种乐趣跟他是一样的。
生:第三小节,我写的是:眺望雪白穹顶,山峰光亮耀目,勃朗独踞苍穹,二乐也;第五、六两节,我写的是:遥望天衣云锦,云朵无穷变幻,尤为妩媚动人,三乐也。
师:我在这里要提醒一下,写勃朗峰只是威严壮观带来的快乐,还不够。这处的景物最难得的是什么?人往上走,山也往上走,这才是最奇妙的,所以读书要再细致一点。好,继续来。
生:第六段,由云霞得到了感悟,三乐也。
师:肥皂泡是稍纵即逝的,看到美的东西要及时留存心底,要把握好。
生:最后一小节,我写的是:车夫信守诺言,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房间,二乐也。
师:我们被别人超过了,后来我们又超过别人,住进了上等的房间。
生:第九小节中,我们坐车疾驰,车子腾空险遭不测,五乐也。
师:险遭不测你还能乐呀?说说理由。
生:很巧,如果我们坐别的车夫的车应该不会有这种体验。
师:怎样的体验?
生:奇妙的体验。
师:徐老师曾经也坐过大巴车从丽江前往大理,看到悬崖绝壁就在车外,顿时汗流浃背,吓得要命,我觉得我一点乐都没有。但是,马克·吐温有乐,这种乐是什么乐?你能告诉我吗?
生:险乐。
师:这个词用得好,请你写下来。享受冒险的乐趣、刺激的乐趣,跟我们常人不一样。还有吗?
生:路程崎岖颠簸,我们前行不歇如疾风,二乐也。
师:我们跑得飞快。
生:在艰难的赶路途中,亦能与奇人交往,五乐也。
师:有点意思,旅途漫漫,本来很寂寞,现在遇到一个狂车夫,还能跟他快乐地交流,为五乐。现在我们算算看,已经找了多少乐了?你们用一分钟时间把这些“乐”捋一捋,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注出来。我写的是“一”,你们写的是“二”、“三”、“四”、“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咧。你们发现多少处“乐”?七处。那么由这些“乐”,你能不能猜一猜马克·吐温是个怎样的人?
生:从第六段“险乐”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能从坏事中发现好事的人。
师:有点那么个意思,当然,这也不能叫“坏事”。他是一个能从冒险中感受到乐趣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积极乐观而且幽默风趣的人。
师:“幽默风趣”,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他险遭不测还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写得也很幽默。
师:能不能读一句你觉得他写得很幽默的句子呢?选一句。
生(读):那位镇定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吧,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师:你们听他读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幽默风趣?那个女生在摇头,你把“幽默风趣”感读出来,让她点头,好不好?
(生重读,读得十分精彩)
师:我看到她点头了。就是啊,那么幽默风趣的话不把它读出来多可惜啊!你们把这段文字中感觉特别幽默的句子读一读,让我听听你们读书的声音。
(生自由朗读,个个投入)
师:挺有意思的,是吧?我找一位同学来读这一段。
(生读得投入,语气语调拿捏十分到位,全班自发鼓掌)
【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思是学习游记的重点。如何体会?徐老师给出了方法:浏览全文,用一个字(词)概括情思;巧用“读书提示”,围绕“乐”字给出圈点批注范例,各人选点作批注;交流、梳理、汇总批注,猜测作者是怎样的人。学生在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中,学生对作者情思的感悟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猜猜马克·吐温是个怎样的人”则由情思渐渐触摸到了作者本人,“选一句读出这种幽默”,自然过渡到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关注。徐老师的朗读指导堪称一绝,无招胜有招。“那个女生在摇头,你把幽默风趣要读出来,让她点头好不好?”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让那个男孩子的朗读水平一下子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各位,细品。】
师:嗯,很有意思,很幽默。马克·吐温是用什么办法让人觉得很幽默的?
生:打嗝。
师:“打嗝”是下面的内容。这位男生刚才读的时候关注了重音,比如说,“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你觉得“镇定善良”和“狂”用在一起好玩不好玩?它能产生一种反差。反差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种方法。譬如,一位同学对另外一位同学神情庄严,用了很沉痛的语气问:你偷吃了我的饼干吗?这样写,是不是很有点幽默的味道?你们看一看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反差?这可是马克·吐温所特有的幽默呀。
生:“险遭不测”和“和颜悦色”。
师:对。还有吗?
生:他的神情和他说的话形成了反差。
师:这位男生感觉特别好。他“神情庄严”跟后面所说的话“哈……”形成了反差。是的,还有没有反差了?
生:他在自夸说“我是车王”的时候还面不改色、和颜悦色,这也是一种反差。
师:对,一个人在吹牛的时候能够面不改色也是一种反差。很多人吹牛的时候是怎样的?
生:应该是扬眉吐气,眉毛上挑,嘴角上扬,神采飞扬。
师:对,他观察得真细致,吹牛的人一般都这样。但是,车夫在吹牛的时候却说得一本正经。我们把这段话再读一读,读出反差,感受幽默。来,读起来。
(生投入地读)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篇好的游记要有景物,要有行踪,要有情思,还要有格调。(板书:有格调)要能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到网上去搜一搜这篇课文另外的一个翻译版本,也很好玩。
【出示ppt:
他鞭梢一振,车遂辚辚而前。颠簸之巨,为平生所未有。最近的暴雨把有些地方的路面冲掉了,但我们也一概不顾,轮不稍停,车不减速,乱石废物,溪谷原野,飞掠而过——时而尚有两轮一轮着陆,大部时间则几乎轮不匝地,凌空骧xiāng腾(这里当然纯系夸张)。每隔一会,这位镇定而慈祥的狂人则必一副庄重神气,调转头来对我们道,“观看到了吧?我一点儿也不虚说——我的确是车夫之王。”每次我们几乎险遭不测之后,他总是面不改色,喜幸有加地对我们说,“只当它个乐子吧!先生们,这事很不经见,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要算是机会难得啊!——请注意吧,我哪就是他啊(这里“他”当然指“车王”)。”
——张守成译】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赏析: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王尚文先生讲,语文教学要始终着眼于语言文字怎么把人的情、意在在文本中实现出来。马克·吐温文章的幽默风趣从哪里来?从反差中来。徐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学生立刻心领神会,找到了藏在字里行间的多处反差,又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妙处,体会到这篇游记与众不同的格调。拓展部分,徐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张守成翻译的《登勃朗峰》,在类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