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恐慌”真的有必要吗?——听《科幻世界》沙龙的一些感想
文/小楼话心
(文中图片来自于科幻世界公众号)
最近正在写一篇有科幻色彩的小说,由于自己的科学知识实在太匮乏,所以正在尽可能的查找资料。正好就看到《科幻世界》杂志要做一次直播沙龙,主题是“科幻中的科技反思与技术恐慌”,这个主题竟与我想写的内容也很契合(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科幻小说很多都是这样的主题,似乎也并不新鲜),于是今天搬着小板凳认真收听了。
一听之下果然惊喜多多。首先是副主编拉兹和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对于科技前景的一些看法,竟和我很相似。他们认为,虽然强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还存在很多疑问,但即使实现了,也并不会像人们所想的那么可怕。
比如拉兹觉得人们对强人工智能的恐慌,可能更像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什么大家觉得人工智能在拥有意识后想统治或消灭人类呢?这其实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想法。
想想也确实如此,也许人工智能有意识后,根本瞧不上人类呢。他们可能会更快的深入宇宙,而不是停留在地球上。而且我曾经也想过,人工智能现在的一些行为也只是对人类的模仿,他们会不会有人类的一些欲望呢?可能人类有权力欲正是因为人的生命很局限,但人工智能的能力和存在时间都会得到很大拓展,他们会有权力欲吗?我又想用那句话来形容——人们去臆想强人工智能,就好像“挑夫以为皇帝都用金扁担”。
另一个话题是“意识上传”“脑机接入”,科幻小说中经常会写到这一点,而且现实中也有很多人认为人类通过意识上传之后可以与人工智能匹敌,并且可能达到永生。拉兹说他对于很多科技前景都是很乐观的,但唯独对意识上传有些悲观。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因为我也对“人们通过把自己打造成半机械人,以抗衡人工智能”的想法感到很担忧,这就好像向施虐者认同:一个人很害怕施虐者,他消除焦虑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施虐者。
然而拉兹给出的理由,我感觉还没有说到点子上。他说意识上传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很危险的诱惑,比如现在沉迷网络的孩子,至少他们还能出来,因为他们的肉体需要在现实中获得能量补充。可一旦人摆脱了肉体,那么他们就会沉迷在网络中,再也不想出来了。但只要是学过心理学的人就会知道,网络沉迷首先是一个心理缺失的问题,哪怕没有网络,心理缺失的人也会沉迷于其他东西。所以这也赖不到科技上去。
我之所以觉得意识上传会存在很多问题,是因为这会增加人的傲慢。人们会以为只要摆脱了肉体就无所不能了。这就好像很多比较肤浅的医学观念,什么东西不好就把什么切掉。但实际上问题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而且,或许人们没有更全面的意识到身体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我们总是抗拒身体的局限,比如衰老、疾病以及死亡。但有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身体,我们才能感觉到生存的意义。现在科学已经证明,曾经人们以为身体中占比达到98%的废弃DNA,其实也是有重要作用的,它们记录了我们的一些深层心理,这让我们知道,原来心理创伤也是会遗传的。
那么可不可以这样推测,人类的一些积极品质的产生,也是来源于有这样的身体。比如探索精神、奋斗精神、以及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如果我们丧失了身体,也许可以通过一些电子刺激,满足我们曾经的各种欲望。但这些真的可以跟真实的体验相比吗?尽管相似,但是可以取代吗?而且这种电子刺激来的太容易,人们还会有那种想要实现梦想的强烈渴望吗?如果没有渴望,我们还会有探索欲吗?
其实人的很多创造力来源于创伤,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所有需求都被轻易满足的环境里,我们将失去所有向上的动力。逐渐也会失去各种情感,变得麻木不仁。
曾经有一个香港电视剧的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讲的是一个人拼命想要成仙,甚至不惜采取各种卑劣手段。他以为成仙之后就会永生永世快活无忧。结果真正成仙后,他觉得一切都变得很无聊,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太容易得到,他逐渐变得无欲无求了。而这种无聊竟要持续永生永世。这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
我很喜欢这次沙龙预告文章中引用的一句话:
“为了尽可能地与神灵相似,今天的人类感觉不到幸福。”——弗洛伊德
人越是想要把自己变成神,就越是感觉不到幸福。
说到底,科技并不可怕,真正需要担忧的是人类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