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有感
读武老师这本书我感触良多,她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将其中直达心灵深处的苦痛与伤口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人不禁沉浸在忧思中。关注孩子甚于关注配偶的家庭、以爱为名对孩子施行的压迫式教育、夹在婆媳大战中左右为难的三夹板丈夫、完成学业后仍然呆在家里啃老的半大孩子,这些无一不反映着传统思想下人们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无知与自以为是。
中国不少家庭都是夫妻关系淡漠,甚至争吵不断,夫妻双方将关注力投射于自己孩子身上,这就带来了很多隐患,为了弥补自身在家庭中不被重视的地位,而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而建立的过度亲密关系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以后建立的家庭生活也是百害而无一益。而如果夫妻将对彼此的怨怼之意转嫁于孩子身上,也会在无形之间疏离父母与孩子的情况。有一种更为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夫妻一方对孩子灌输另一方的各种缺点,常常是批得一无是处,这可能是出自恶意的离间,也可能是受委屈后的一种发泄,但不管原因为何,这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无知,你指望孩子作何反应?将孩子拉入两人战争中是不成熟的表现。
对孩子的过分关注是家庭关系畸形发展的造物,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亲子关系若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这种关系错位造成了两种不能分离,第一种是父母无法放开孩子,婆媳问题的核心是被忽略了的丈夫,是一位依赖儿子的母亲和不能忍受这种依赖程度的妻子的不可磨合性。另一种就是孩子主动的不愿分离,这就是时下啃老一族的写照,由于成长期父母的溺爱和一切包办的处事方法,这些年轻人安于在家继续做父母的成年宝宝,这时父母觉察出不对,想要将孩子推到社会中去,但已是收效甚微了,只能无奈地继续供养着自己的孩子。
龙应台在《目送》这篇散文中有一段话如晨钟暮鼓般撼动人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也是依赖自己儿子的,但她在自己的不舍和孩子的成长中作出了取舍,她痛的领悟是不得不说的无奈,是难以描摹的深爱。她正视了孩子的需求,认可孩子自我成长的价值,她的做法其实是每段人际关系良好发展的核心力量,那就是理解和感知。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最后抛几个让我深有触动的观点:
感受比事实更重要。没必要执着于自己眼中的事实,因为每个人看待事实的角度都不同,关注他人的感受更能理解他人。
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让珍惜成为家庭的主旋律,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温暖,家就更像一个家。
父母必须克制按照自己想法来塑造孩子人生的冲动和渴望,给予他们足够发展的空间。喜欢用奖罚手段的父母都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
分离是亲子关系的最终发展方向,拒绝分离就是拒绝成长。
母亲在0-1.5岁间要给予孩子绝对的关注,在1.5-3岁期间,要鼓励孩子自我探索,同时让他知道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母亲的存在。3岁之前,不宜与孩子有两周以上的分离时间。
溺爱实际上是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是深层次对未得到的自我的过度满足,而这种满足与孩子本身的需要相距甚远。
孩子的叛逆和被动攻击都是对本身成长空间被压缩的反抗。
与任何人紧密地黏到一起都会阻碍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当孩子将父母的问题、家庭的悲剧揽到自己头上,并作出自我牺牲的时候,这是一种坏的自恋,需要父母认真的沟通。
愚孝是孩子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拒绝接受相信他们的父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而是愿意理解并接纳真实的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