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推荐的书每天进步读书

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2016-08-12  本文已影响1715人  沉潜Nicole


图片来自Ourit Ben-Haim《纽约地铁上的读书人》,正在阅读的是《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


小学时,我在一本寓言书里读到的小故事一直记忆犹新:

一个小和尚问师傅:“师傅,读书有什么用啊?”师傅不说话,把一只装煤炭的竹篮交给小和尚,让他每天去河里打水。

小和尚去了个把月,忍不住对师傅说抱怨说:“师傅,竹篮有空隙,都装不住水,这样每天去打水有什么用啊?”

师傅说:“看看你手中的篮子。”竹篮被每日的溪水洗干净了。

文章最后,有一句标注着拼音的句子:小和尚终于明白了常拿来打水的竹篮会露出本来的温润色泽。

读书,大抵是为了如此。心灵因常被冲刷而愈益清明。


大学新生军训,整日高强度的训练。

那时每天心心念念的只有两件事:吃饭和睡觉。娱乐活动就是每晚的朗诵,诵读不知所云的诗歌。有一天傍晚闲逛,在学校门口看到一家小小的旧书摊,掏出零用钱收了一本《活着》。

谁知一读便停不下来了,哪怕训练只休息五分钟也要拿出来读几句,晚上熄灯,再用手机亮光摘抄,怎么读也读不够。

后来又跑去书摊收了几本,那种感觉犹如见到亲人一般欣喜若狂。

烈日之下站军姿,知了叫个不停,酷热且烦躁。只有刚读过的书带来一阵清风。

读书,大抵是为了如此。当肉身囹圄,灵魂也能欣喜游走。


本科毕业求职。

我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简历也没有很好看。最后勉强靠比较好雅思分数获得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面试资格。

面试时专业不对口的我不懂什么是前端不知道怎么用Axure,只记得老板和我从大学社团聊到了黑格尔,又一起探讨王小波是不是编程高手。

最后虽然没有拿到offer,但一直留有联系方式探讨些书本上的小问题。工作不久后,在一次很重要的选择中他帮我推荐,涨了比之前数倍的工资,一脚踏进互联网。

读书,大抵是为了如此。在运气和偶然性这些虚无的东西上,多一些可能。

今年清明去了开平碉楼,刚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没多久的地方,只有走马观花不多的游客。

这里的每座碉楼形似碉堡,架满钢铁栅栏,楼顶有突出的燕子窝瞭望台和射击孔,碉楼内部华丽且美不胜收,格外别致。动乱年代大批华人为生计背井离乡拼搏,被“卖猪仔”到北美挖金矿、修铁路,或下南洋割胶开庄园,最后在内忧外患时回国,用聪明智慧建造碉楼捍卫自己的家人和财产,日寇铁蹄下保护全村村民。

这是我所知晓的历史,也是我的来意。碉楼见证了一代代人艰苦跋涉或者死去的故事。

其中一座碉楼--云幻楼正中门匾上书写着“祇谈风月”四个大字,看到后感慨不已。。旁边长长的门联写道:云龙风虎际会常怀怎奈壮志莫酬只赢得湖海生涯空山岁月,云影昙花身世如梦何妨豪情自放无负比阳春烟景大块文章。

云幻楼

此匾由碉楼华侨亲自题写。在动荡年代,他只能将家恨国仇、爱恨愤懑写在这匾额中。我甚至看到他读着这副楼联,满脸风霜和悲戚,站在长长的回廊上守望夕阳。临走时,我回头望着寂静伟岸的碉楼群眼含泪水,像是想要告诉它们,你且看现世,至少可不再爬“燕子窝”瞭望了。

突然,我很感谢自己常读各种近代史,让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不再只是一个景点而已。

这世界原本是扁平的,所有一切都是代号。可是当我们阅读,知道了这滴水的背后凝聚着汪洋大海。海里有亿万的游鱼和探险者的骸骨。

读书,大抵为了如此。世界不再是冰冷的扁平的代号,它有了宽度,有了深度,有了温度,也有了表情。


如今,也渐渐有了离不开书的感觉。它不仅变成了小小的兴趣,且让我觉得一生有所依靠,思想有了沉稳的判断力。

每时每刻,这个偌大的世界,有着这么多的人,发生着这么多的事,复杂到难以言说。历史环环相扣,车轮滚滚向前,再也不会用扁平的眼光看待,再也不会用激情去做决定。

因为,读书让我明白,人并非一个独立的单体。我们的DNA镌刻着历史,我的所感所想,历史也必有共鸣,我们只是宇宙间的分子,按照既定的轨道行走,在书中偶尔相遇,倒影在彼此心里。

读书,大抵为了如此。世界重建灵魂重建

读书,给了我重塑雕像的权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