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聪明更快更好》1:大目标,和任务勾选框

2018-12-22  本文已影响9人  晖远

我们先来说一个做事的办法:任务列表。

几年前特别流行的一个个人管理方法,叫GTD(Getting Things Done),实际上就是任务列表法。它要求我们事无巨细,把所有想干的事情都作为一个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动作”,每个动作都有自己的规定完成时间、地点和预期难度。这样一来,当你做事的时候,你要处理的并不是项目,而是动作。

你只要看看此时此刻需要做哪些动作,做就是了。这就把人的心思给解放了出来,遇事做事,活在当下,而不用整天惦记着还有什么该做的事没有做。

严格执行GTD不太容易,你需要搞好几个任务列表随身携带而且还要随时调整。通常人们都是用一些更简单的做法,比如说弄一个任务列表,每天列举当天要完成的几件事,每件事的旁边都有个勾选框,做完一件就打个勾。

这个做法带来了条理,它就带来了效率。养成用任务列表做事的习惯,就比那些稀里糊涂丢三落四的人高明太多了。

我自己就经常使用这个办法,而且我发现,做完一件事在任务列表上打钩那一刹那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首先你充满成就感,其次打了勾就等于你从此可以把这个任务置之脑后,它再也不会烦你了 —— 就好像杀死一个敌人一样。所以Getting Things Done的关键词,就是这个“Done”!

《更聪明更快更好》这本书里也提到一些理论,说这种特别讲究做事有条理,追求把一件事做完的倾向,叫做“cognitive closure”,也就是认知闭合。认知闭合高的人大约占人群中的20%,他们就好像侦探不喜欢没破的案件一样,不喜欢没做完的事儿和没整理好的东西。而且调查表明,这些人更有自控能力,做事效率高,常常被视为是领导者。

但关键的问题来了:认知闭合太强,反而不好。认知闭合强的人,做事爱快速决定,不愿意考虑不同的可能性,连思想都有点闭合。

原来,常被人们作为个人事务管理的这个任务列表法,早在1940年代就已经被通用电气公司给大规模地用于企业管理了。而且在1980年代,通用电气把这个办法给发扬光大,变成了一套叫做“SMART”的目标系统。

具体来说,每个季度开始的时候,公司每个人都必须给他的上级写一封信,告诉上级自己这个季度都有哪些目标。这些目标必须符合以下特点,缩写出来正好是SMART:

Specific:具体。你不能含糊地说我要加大力度研究新产品,得有具体的方案;

Measurable:可测。将来目标是否完成,结果得是可以测量的;

Achievable:可实现。你给自己规定的这些任务不能好高骛远,得是可以实现的;

Realistic:有现实意义。你的目标得跟公司其他目标是相关的;

Timeline:有明确期限。什么时候做到,你得给个话。

这套系统的影响力实在巨大,至今全世界有好多企业还在使用。对个人来说,其中也很有借鉴意义 —— 你要做什么事情,制定计划,可不就是得符合这些原则吗?如果政府官员能在工作报告里使用SMART原则,我们的各种会议会有效得多。

所以你的工作方法就是这样的:先想想要达成什么目标,然后把这些目标根据SMART原则细分成任务列表,把这个任务列表跟上级讨论。如果上级批准了,你去做就是了,将来完成完不成,各有奖惩。

个人有主见,上级有监督,做事有节奏,非常好的系统。

SMART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 —— 他当年在美国的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马云在中国的地位 —— 很以这套系统为荣,他说SMART就是通用电气股票八年翻三倍的一个原因。

但是时间长了,韦尔奇就发现公司有些部门,虽然也用了SMART系统,可是效果并不怎么样,有的利润还下降了。

是不是这些部门贯彻SMART系统不彻底,阳奉阴违呢?韦尔奇就从公司高层派出一些咨询员,前往这些部门现场调研。结果跟本地中层和底层员工一交流,发现他们不但贯彻了SMART系统,而且都非常喜欢这个系统。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系统给工作带来了特别的成就感。

问题在于,他们过分追求“完成”这个动作了。有的员工会故意挑一些简单目标放在SMART系统里,有的员工甚至会把一些已经完成了的目标放进去。人们关心的不是自己对公司的实际贡献,而是怎么让自己的任务列表更好看!

韦尔奇深感困惑。后来他在1993年访问日本,听说了日本人造新干线的故事,想出了一个不同的目标系统。

本来,乘火车纵穿日本岛需要花费20个小时,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提出要建更快的火车。工程师计算,以当时的技术能力,火车时速大概可以提高到65英里。但日本政府认为65英里只有量的帮助没有质的帮助,速度至少达到120英里才有可能让经济发生质变。但是120英里的火车在当时根本不存在。

工程师说,75英里也可以努力。

政府说,给我一个120英里不可行的理由。

工程师说,比如转弯的时候火车肯定翻车。

政府说,为什么非得转弯?建隧道!

就这样,政府先给定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然后一点点按照这个目标去解决问题。结果日本人在遍布山地的国土中开凿了隧道,把火车从集中式动力改成分布式,重修铁路线来承担更大压力,最后子弹头火车和新干线铁路真的建成了。

韦尔奇一看,日本政府搞的这个目标,显然不符合SMART原则 —— 看上去不可行 —— 但是反而引领整个铁路系统办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业。他把这种做事方法称为“Stretch Goals”(拓展性目标)。

这个思想,现在也得到了各界普遍的接受。

韦尔奇说,做事不能光考虑可见的具体目标,更要有那种现在根本无法清晰描述的长远目标,不管怎么说先定下来,往这个方向尝试。

这种思维,韦尔奇把它叫做“子弹头火车思维”。

|我的评论

韦尔奇这套理论说的是企业管理,但其实个人也是如此。今年五月出的一本畅销书,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坚韧:热情和耐心的力量)中,作者是一位女心理学家,搞了一些调查研究,也提出人要取得大的成就,最好有个长远的、难以达到的大目标。有了大目标,你再慢慢细化它,一步一步实现。

但是当我们谈论大目标的好处的时候,别忘了大目标也得灵活对待。之前我们专栏有一篇文章《目标很丰满,不确定性很骨感》,就是说如果认准一个目标坚决不放松,那也不对。

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更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SMART系统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大获成功,在某些情况下不成功呢?为什么一开始也许很有效,后来就无效了呢?

我以为,这是因为一股奇特的力量:体制化。

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做事,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可是人多了,就要把众人分工,要有激励,要有管理,就得制定一些政策来考核。这就建立了一个体制。

时间长了,人们慢慢发现,自己工作的价值也许不是完成什么公司的终极目标,而是为了满足这些考核。

考核本来只是手段,任何考核系统都是有漏洞的,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但时间长了,考核就成了一些人的工作目的。这就是体制化。

也许可以说,不管多么漂亮的手段,一旦体制化,就会事与愿违。

这跟心理学定律用多了必然失效是一个道理 —— 人是可以适应的。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再发明新的系统。这样,制度和个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永远进行军备竞赛。

不但公司如此,个人拿任务列表勾选框自己骗自己,也是可能的。

|由此得到

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做成任务列表,比浑浑噩噩做事没有条理强多了。

做事有条理,只是对“办事员”的基本要求。要完成大的事业,就得超越这个要求。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到底应该选择哪个大目标,选定了要坚持到什么程度?这就不是机械化和体制化的方法能够解决的了。

我们看到,韦尔奇本人很善于改变,而韦尔奇的思想都是死的。面对具体问题,光知道韦尔奇当年说了什么没用 —— 你得把自己变成韦尔奇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