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school同学会(无输出,白读书)

13/70 D007 语种的选择与人的品味

2017-03-12  本文已影响10人  飞鸿踏泥

我经常看到一些家庭,父母都是本地人,孩子也在本地长,可父母之间可能会说家乡话(有的也不说,都说普通话),与孩子却说普通话,弄得连不太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也要跟小孩说普通话。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些受过一些教育的家长认为让小孩说一口的方言,真土,显得没教养、没品味。

诚然,由于区域间流动的增强,让有些家庭选择用方言来和孩子说话有些困难——比如父母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或者虽是同乡,但不在家乡工作,小孩学了方言也没有用武之地。可是话又说回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即使父母不是本地人,也试图让小孩学些本地方言;而如果父母会说些英语,即使我们这里不是英语国家,在家全说英语的情况也很多。而对第二种情况,我们往往会非常羡慕,认为这个小孩子英语了得,前途非凡。

可是,难道汉语不是一门优美的语言?难道说方言的仅仅是下里巴人?人的品味怎么能通过不说方言来体现?人的优雅来源于内心,一个人内心不高洁,说火星语也粗俗。如果文明与粗鲁的区分仅仅是说不说普通话,那文明来得也太容易了。

人往高处走,在语种的选择上也是这样:在来势汹猛的全球化浪潮面前,对语种的选择也愈加统一,人们往往选择的是更有用、更“强势”、更“高档”的语言。隐藏在全球化背后的是大家趋之若鹜的经济杠杆。大家都是趋势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大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经济浪潮下,地区的特色、个人的感情受到了忽视。

而人的感情是个人的,没有方言,故乡就丢掉了大半。乡音是一种亲切的声音,能反映这个地方的地区特色,人的特性。上帝摧毁了通天塔,让渺小的人类不再无所不能的同时,也让人们的感情区域化、个人化——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力的。其实方言里有许多词汇是不能和普通话互相转换的(更不要说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了),只有长期使用这门方言的人,会觉得正是这些词汇更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细微情感。如今的我们是很难理解古人对故乡的深情的,我们更羡慕的是舍家去国,抛妻弃子,到海外闯荡的“精英”。对语种的选择,反映的是人的偏见。而偏见带来文化的流失,情感的空白,我们成了没有故乡的人。这个基本的道理没弄懂,而想提高孩子的品味,其实是让孩子没品味。

不过,在金钱至上的今天,方言的消失也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中国是个语言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但是如今的中文资源却在逐步匮乏和西化。如果有一天,方言要当做文化遗产来发掘整理,那方言对我们就没有什么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