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不虚此行

2023-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芳华如初

      在教育教学成长路上我时常问自己三个问题“学生时代的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作为家长的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作为一名老师的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老师?”2023年的6月2日我带着这三个问题,带着与专家名师近距离接触的向往和期待,带着虔诚的学习欲望跟随我的导师中原名师张素红到南阳第十七小学参加了“中原名师小学数学共同体研讨活动暨依托中原名师工作室培育省级名师项目实施活动”。短短两天半的时间,我感受到了学生时代我喜欢的老师样子,遇到了作为家长的我希望自己孩子遇到的老师样子,也领悟到了专业成长路上的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样子。

      短短的两天半时间,满满的两天半时间,充满质量与份量的八节课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素材重新整合与拓展的结构化设计。不管是董文华老师的《运算定律》、司晓鸽老师的《数的认识》、贲友林老师的《统计》三节复习课,还是中原名师团队分享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节同课异构,《加法运算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节微课示范,以及年轻有为栗欢老师所讲的《平均数》。我都从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原名师张素红老师在团队中所阐述的“教育应当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与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蕴泽”。作课的名师大咖老师们也真正把数学课堂上的育人做到了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和数学知识共情、共鸣、共享。给了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慨,原来这些课还可以这样设计的“新”与“实”。

      这两天的课堂很“新”,从思路清晰的角度创新。如董老师的课始所提的问题“这些运算定律是如何推导出来的?”通过情境例题,发现特例,举例归纳,运用解决问题等细细研读回顾教材,引导学生梳理单元整体结构,追根求源找错因,找相似,找不同,找方法,多对比,多观察,多思考。理越辩越明,数学思维越说越清晰。当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董老师有针对性娓娓道来的引导,让学生拨云见日般的豁然开朗。“我想介绍的是……”“我是这样解决问题的……”“你同意谁的,前面那个同学哪里出问题了?”“为别人鼓掌就是为自己加油”“这两题这么像,有没有妙招来分辨”“我发现这样的依据是……”“运算律是新朋友吗?”等等,董老师如春风化雨般的课堂语言让我美美的享受了一节数学盛宴。正如李付晓老师评课中所说的“四则运算的意义是一切运算的基础,董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的把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酣畅淋漓。把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数与运算的3个素养点润物无声的扎根在学生心中”。

      这两天的课堂很“新”,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如司晓歌老师的整节课围绕数说数学,“用数组词,给数分类,以图示数,看图说数,看图写数,用点标数,以史读数”。整节课完美阐述了整数,小数,分数的一致性,把数的认识学习进行了结构化的整合,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步步推进,通过小方格、计数器、数线、点子图等多元表征让学生以大概念的角度明了小学阶段的数,感悟数、运算的一致性。正如宋君老师评课时所说的“运算的本质是计数,从计数单位的角度统筹四则运算的本质,抓住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探寻数学本质”。

      这两天的课堂很“新”,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如贲友林老师整节课围绕5道数学练习题来做统计文章,步步为营的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完整的统计过程,在合理选用统计图(表)的分析中完成了以学为中心的体验感受统计的初衷。贲老师的课以线条简洁的角度突显了数学思维,课堂上的计算计时练习虽结束了,但课堂诠释的知识还在继续;这节课虽结束了,但学生的思考还不下课。课堂线条微细到老师怎样做才是更好的辅助学生纠错做了榜样示范。贲老师的课堂培育了学生的理性精神,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引领了学生怎样思考,尊重了学生想法的多样性,思维的批判性。整节课在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中体现思维结构化的一致性。正如贲老师在报告中说“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作为教师要思考‘课标、教材、学生、学习’。在课堂预设中就要把‘思考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学习中的思考如何进阶?学思结合,教师何为?’”等方面由点到线到思维都要一致性的统筹结构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老师什么样,课就什么样;老师什么样,教育就什么样”的榜样示范。

      这两天的课堂很“新”,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如梁欣欣老师借助一个情境图贯穿整个课堂的问题思考。整节课以转化、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重难点突破的很是巧妙,让学生厘清了转化的目的,厘清了转化的方法、厘清了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更厘清了整数、小数、分数等所有的加减法,实质上都是若干个相同单位的累加或递减。课中既有“齐同术”的数学文化的点睛,课后又有“点燃思维”的延续。正如李付晓老师在评课中所说的“整节课把数的运算一致性在结构化的知识、迁移、运用中表现的非常充分,非常好”。

      这两天的课堂很“新”,从课堂体验性与交互性方面进行创新。如年轻有为后起之秀的栗欢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充分体验“最低、整体、最高”的数与平均数的关系。通过多元表征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与互动中突显了平均数的数学本质,体会了数概念的一致性。正如张素红老师对这节课的评价“一节好课,学生的感受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两天的课堂又很“实”:真实的课堂生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分析,充实的课堂容量学习,朴实的课堂语言引导,最终都落实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很是感谢我的导师中原名师张素红老师给我这次学习机会,短短的南阳之行虽然结束了,但专业成长还在继续。学习小结是收获的小满,内化领悟是专业成长中的大满。通过本次专家、名师们的精彩分享及专业引领让我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给我指名了方向,丰富了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切身感受到了中原名师的名与师的团队力量。更让我坚定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跟随名师,聆听名师,学习名师,让成长成为生命最美的姿态!

      南阳,确实不虚此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