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画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属一级国宝。后又有明代的仇英本和清代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无不是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北宋、明代、清代当时的民间风俗。
早些年,有幸在台 北故宫博物院欣赏过这卷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回来后也从网上对比过三版画作,除去带来相同的震撼感外,我觉得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内容都很丰富,还各具特点。画法也融合了当时的画作技艺和设色习惯,像北宋本色彩只黑白的水墨,明清本则多了青绿笔墨。长卷描绘的画面三个版本的结构却不相上下: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从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密集的茅棚村舍,都可感受到不同朝代的繁荣景象。
而各色人物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像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杂耍等情节,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很有时代特色,各有所异,其中还有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场景,更令观者回味无穷。
今天,一起来欣赏清院本《清明上河图》长卷。从右到左,细读每一帧画面,就像是参与一场穿越时空的节日集会。
这卷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是典型的清宫装裱样式,卷首右上方有大臣梁诗正奉乾隆皇帝旨意题写的四字“绘苑璚瑶”,表达了乾隆皇帝对该图的珍爱之情。
还以馆阁体抄录御制五律一首:“蜀锦装金璧,吴工聚碎金(吴工指绘制清院本的来自吴地的五位画家)。讴歌万井富,城阙九重深。盛事诚观止,遗踪借探寻。当时夸豫大,此日叹徽钦。乾隆壬戌(1742年)春三月御题。臣梁诗正敬书。”
长卷入眼就是宽阔的河面和连绵的耕地,草木青葱、小桥流水、农人丰收、鹭鸟飞翔,远处拉起船帆的商船顺水缓缓驶来,好一片祥和的郊外景象。
一队接亲娶妻的队伍徐徐向前,吹拉着迎亲喜乐、提着喜灯、打着锦幡,四人花轿旁陪同衣着喜庆的丫鬟和婆子,后面是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官,旁边跟着的是抬着箱笼、肩扛担挑的脚夫,费力的姿态和下坠的担挑,能看出新嫁娘丰厚的嫁妆。迎新的热闹场面还吸引了邻人出来观望,背着农具出耕的农人和饮马路人也都纷纷停下张望,铺张的场面非常气派。
顺着行人再往前,来到河湾的一处码头。靠近码头的空旷处,搭了个高台,精彩的大戏正在上演,围了几层的观众翘首欣赏,不断叫好。
这一段是近郊码头,大多人都忙碌于自己的生计。那边厢喊着号子拉着纤绳,这边厢即使有精彩的大戏也停不下来,他们或挑着货物、或推着板车、或赶着牛群,还有骑着马奔驰、亲友送别的。
随着商船靠岸,码头边的人也愈多了起来,人口稠密,商船云集,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满载货物的商船有的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货主正在清点要发某地的货物,码头搬运工正紧张地卸货,高悬龙旗的官船也在其中。
越近城池,两岸的民房也多了起来,可看到交通秩序很好,车马各行其道。一座高大的石拱桥连接两岸,这座虹桥气势不菲,看着最大的船舶也能顺利穿行,宽阔坚固得能并排行驶几辆装满货物的畜力车。桥上和路旁商铺林立,人流络绎不绝,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商贸区,细看也有很多市井情景。
对岸一条大道伸向远方,左侧有大片的骑马围场,按四进院子和城池距离来看,估计是御林军习武的场所。
再过去几家店铺就是主干大道了,远处是高大的城楼和雄伟的城墙。城楼高三层,加腰檐和擎檐柱,红柱、绿沿、黑瓦,威严壮观。
进入城池内更为繁华,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公所衙门和显赫府邸尽在城内,庭院中楼台、亭桥、水榭环湖而建,园内假山、湖石藤萝架、绿树、桃花融合相配,很是富贵。城内街道上也更热闹,还随处可见猴戏、杂耍、擂台等街头表演。
画卷的最后,是一处接近皇家御苑的码头。御苑内亭台水阁的人工美景,又与卷首郊外自然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什么时代,即使安定富足,贫富差异还依然存在。
读懂一卷《清明上河图》,也就读懂了一个时代。钦佩画家的高超画技的同时,更感慨画家对于当时社会风貌敢写敢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