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建设自己的写作素材

2022-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漫漫甜梦

      对于目前处于写作小白的我来说,有意识的建设自己的写作素材才是刚刚开始的事。什么是素材?在S老师的写作课中说到,素材包括:1、原始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像我的个人经历。2、一手材料,来自于调研。3、他山之石,指的是前人的工作,现在自媒体用的最多。百度上查到的写作素材定义是写作当中应用到的一些优美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语录、格言、谚语等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素材。两者的定义角度不同,S老师是从素材的来源来解释,网上是从文章结构组成的单元来阐述,我看两者是可以互补的。

      了解了写作素材这个概念,便可以对照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查缺补漏。由于自己学的是理科,加之工作上并不需要写作的协助,因此即便我对写作有再大的执念,都一直未有所提高,直到去年我即将想放弃写作这件事的时候,因为朋友的助推,痛定思痛的我毅然决定最后一次参加写作社群,想着如果再没提高就彻底放弃了,于是下半年就参加了007,这才开始正儿八经的写一写了,这期间写的主题大部分是自己往内心走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等个人的经历,在社群中一群人写作,上下楼的点评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不少灵感,有精简的记录,也有段落,这些都算是我的素材了,但利用不起来,主要是太过于零碎。零碎,意味着我的知识体系并未建构起来,即便早几年我感觉到要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直到自己深刻体验过才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建构知识体系。

      一直以来,自己对心理学是比较感兴趣的,加之自己在这些年中时不时出现焦虑、迷茫、恐惧等情绪,出于自救的意图,我阅读了不少和自己有关的心理学知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过一些改善和帮助,但是这样零碎的学了几年后我发现有些时候连最基本的概念,我都说不出来,大脑只有一种抽象的直觉,而且越学越多后大脑还有点混乱,懵懂的感觉,直觉告诉我,我的认知是亟需得到提高的了,就像S老师《学习的学问》中说到,要建立自己的100个概念台账,正好对症下药了。

      我的写作素材主要是个人经验为主,其他的甚少。既然如此,那就开始从0到1的积累。我准备从学习、思考和行动这三方面展开。

      1、学会学习的积累,通过S老师的《学习的学问》一书作为学习的指导,找到自身共鸣的学习问题,用心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矫正自己,鼓励自己,比如:其中的“想到就去做到”对于我这个爱做准备工作以及容易拖延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提醒;“学习就像是吃饭,到点就要学"把学习行为融入生活,使学习像吃饭一样自然;“持续学习是破解焦虑、获得安宁的重要方式”,与其担忧未来,还不如活在当下奋力的去学习。最后做好学习学问的记录和复盘。

      2、经典文学的阅读积累,面对自己写作水平低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我要去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古代或近代的都可以。对于中国的四大名著,我都是通过电视剧的方式了解的,文字和视频,我天生的就喜欢看视频,就像《红楼梦》一书从未看完过,电视剧却刷了三四遍,无论是看文学作品还是电视剧,我本能的只观看故事情节,这样我想无论看多少本书,也是收获不大的。语言素材一般来源于阅读,在阅读中品味文字语言的表达效果,提升对文字语言的敏感性与感受力,并通过一定的刻意练习将这种“语感”转化为在使用中对文字语言的把控能力。在这里,必须强调大量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并且采用朗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方法,再加以仿写、续写等专项训练,有利于更好地捕捉和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刻意蕴和微妙技法,从而更好地进行表达输出。缺乏积累素材的意识,缺乏调用素材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写作时“无话可说、有话难说”的困境。

3、行动的积累,及时有益的反馈不仅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也是维持写作兴趣的重要动力。写作归根到底是一种交流行为,而“交流”必然是双向互动的。但在日常的写作中,常常只有“作者”这一个主体,而“读者”往往是单一的、滞后的、无趣的。要么通过自己反复的修订,对文章达到精益求精,要么知识星球上对比看别人是如何来写一件事的,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持续改进。

4、通过简书、公众号或朋友圈发表文章,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每读完一本好书或仅仅是书中的某个精彩部分,总会产生或兴奋、或感动、或悲伤、或激愤的阅读感受,在平台上,表达分享的方式可以多样、不受限制,可以通过录制语音和短视频的方式进行分享,“以说带写”,锻炼口头作文能力,为笔头作文的启蒙与发展奠定基础;也可以通过撰写阅读日记或日更等方式进行分享。使能够沉浸在真实立体的环境中阅读记录,促进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阅读,在真实的读写实践的语境中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日积月累下去,表达欲得到增强,创作热情得到重新激发,作文能力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逐渐的提高。

如此,期待自己能够逐步落地下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