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社会热点今日看点

“衡水模式”:为什么不会被叫停?

2017-04-15  本文已影响295人  李渔空间

《‘衡水模式’:高考制度的马屁精》关于“衡水模式,是否应该叫停?”的问卷调查中,有73%的读者认为:应该叫停;有21%的读者选择了“不应该叫停”;另有6%的读者持“无所谓”观点。

但吊诡的是,在《“衡水模式”:该不该叫停?》中关于“衡水模式,会不会被叫停?”的问卷调查中,100%的读者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不会被叫停”。

这可能就是加缪所说的荒谬,应该这样却未必这样。真理未必会被奉行,谬误却在大地上流淌。这也就是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悖论。

所谓的“应然”是指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说是基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所应达到的状态。而所谓的“实然”就是事物存在的实际状况。一般来说,实然和应然之间都有裂痕,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或悖离。

在应然层面上,衡水模式应该被叫停;而在实然层面上,衡水模式不论有多荒唐、有多暴力,仍然不会被棒杀,而是被追捧。

这是由中国特色所决定的,这一特色即表现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本位对人们的影响和诱导,也由于社会流动的渠道的单一对人们选择自由的规约和钳制。通俗地讲,就是只有做官才可以光宗耀祖,只有读书才可以升官发财,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实现向上流动、改变命运的、比较温和的方式无非就这么几种:科举制,参军,为宦。科举制就不用多说了,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大都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靠着参军翻身的诸如关羽、张飞、程咬金,跟对了大哥,照样可以从小商小贩摇身一变为军中要人;自宫为宦的,虽然对个人来说,看起来惨烈,但为了生存,做不做男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作为一个人活下来,这些人当中虽然大都鄙如草芥,但也有做的比较成功的,比如魏忠贤和小李子,前者本一市井恶少,最后揽权干政,自称“九千岁”,可谓宦中极品。后者更是财势双收,曾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大宦,也的确让人景而仰之了。

而比较激烈的向上流动的方式,则要数农民起义了,比如朱元璋、刘备、李自成等等,一个卖酸梅的小和尚,一个编织草席的小贩,一个给地主打工的放羊娃,凭着野心也是硬打下来了一个天下。

在这些可供当权者和老百姓都能接受,并且两情相悦、其乐融融的方式当中,可能也就剩下科举制了。而眼下的高考制度,就是科学制的一个变种。

国家不喜欢混乱,更不喜欢革命,它需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分守己和社会的长治稳定,当然也有更多即得利益者的拥护和支持,于是,即使它能够意识到现存制度的不合理,但只要不出乱子,宁可步子迈得小一些,稳一些,除非不得已,它是不愿意改革与化疗的。而老百姓其实更容易满足,只要画个饼,他都会喜乐上几天。

高考制度便是各方皆大欢喜,既可以维稳分流,又可以画饼充饥的一剂良药,即使它的副作用人人皆知,但谁都没有宁为玉碎的果敢;而退而求其次,貌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也便有了“衡水模式”;于是,也便有了应然与实然的悖离。

只要有市场,“衡水模式”暂时就不会消失。因为这个市场还很大,上可迎合国家意愿,下可满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万人迷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