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水·随想

2018-11-03  本文已影响7人  数据真香

不可否认,人人心中都有自私冷漠的本质,但是却随着年龄与阅历不断被放大了。文行至此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被放大?以至于对待亲人害怕偏私,对待朋友害怕背叛,对待陌生人害怕欺骗。连2016春晚小品《有话好好说》,也是以陌生人诈骗电话为导火索,引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这一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整个人生都生活在一个坐地为牢的“自我设防”之内,但是若是将人类甚至是所有生命本身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人人皆说因缘果报,殊不知人与人之间本就是同气连根,如同一棵树上不同的叶片。所谓的因缘果报,自然也就像血液在人的身体里,每12到26秒就会循环一次一样。损人即是自损。当我们无视这种无形连带关系,人人生活在貌似“我”与“非我”已然界限分明的内心世界,也就失去了对宇宙灵性本质的敬畏与信仰。佛教各宗无不提出无体无性的与“真如”相似的概念,以便强调这种不是“无”而是“空”的真实力量的存在。

笔者从不提倡人人要有宗教,但人人都要有信仰。宗教虽是为了助人将信仰具象化,但一旦盲目迷信,反而会迷失在对高度写实的具象本体(也即“相”)的崇拜歧途。

科技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负面的人性。正是人性中的负面的部分赋予商业以价值。例如,营销学中有一个常用词语叫“弱点营销”,互联网用户体验中一再被强调的三要素——“别让我等,别让我想,别让我烦”(此处是指用户立场)。科技的进步,社会的财富正是代表着负面人性的膨胀程度。笔者无意否定负面人性的立场,因为它们恰恰是正能量催生的温床。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早已阐尽“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道理,在此不做赘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