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批评一篇书评文学

读史手记-那还废什么话,读白说

2018-02-02  本文已影响311人  一篇读罢

引言:架不住朋友的询问,我只好下了一本电子版《白说》重新看了一遍。此书2015年上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书店翻阅,然后弃之。那时积累起来的不适感,也随着此次重温而上升至不得不一吐为快的临界点,遂写此文。

那还白话什么?读白说

这本书从封面到内容,可谓从里到外透着一股“酸酸”的心态,好像出厂之前被放在醋缸里窖藏过一样。书名《白说》,配一张白岩松被美图后依然发黑的脸,顾名思义,就是白岩松说的意思。可序言第二句话,作者就否定了前面的判断。这句话原文是:“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这么有煽情嫌疑的逻辑着实让我费解。

既然出书,就是想说点什么,想通过自己的话语影响别人。既然有这个想法,就是不想白说。如果没有这个想法,就没有必要出书。如果想通过自己的话语影响别人,那么,为什么要取名《白说》?取这个名字,究竟是对自己话语权的不自信还是低估读者的水平?既然要说,就痛痛快快地说。想说又欲言又止、想影响别人又扭扭捏捏的心态,实在酸到我了。

本书的内容,多是作者的随感和发言,在整体上并没有一个完整严谨的结构。单纯从标题上看,也多是和白岩松的本职工作不相涉,更多的是“幸福、态度、努力、时代、成功”这类励志领域永恒不变的主题。细看其叙述,隐约透露着一个饱经沧桑、看惯红尘的智者对青年人满腹深情地谆谆教导。读到这里,我彻底被击溃了。不禁要问:是谁给了你这样的姿态?又是什么力量给了你这样扭曲的心态?

作为1977年后,随着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现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这批人的幸运之处是他们赶上了“人才荒”,并靠自己的幸运享受着体制内带来的种种便利。然而,他们的种种标签和荣誉并不能掩盖自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知识弱点。照理,这种名不副实的情况,他们应该有自知之明,“闷声发大财”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可偏偏要出来对青年们指指点点。

白岩松以及这本《白说》就是这股潮流下的一个例子。白岩松本人靠着央视的权威平台,获得了足够的声望,这是他的说话的资本。可他自己又对体制和社会颇有微词。想把心里的话吐露出来,怕官方惩治。憋在心里吧,又觉得难受。于是就有了这种《白说》式的书籍。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或者媒体人,完全可以写书说自己的专业和本行,这是他擅长的事情。偏不,偏要充当“青年导师”。

如果拿央视或者前央视的同行同白岩松比较,崔永元说的做的,远比他坦荡和潇洒。

如果拿市场上横行的“心灵鸡汤”书籍相比,这些人说的写的,远比他明确和实诚。

如果拿书中涉及的话题同本书相比,各领域的专家的研究著作,远比他探讨的深入和系统。

如果拿书中的“金句”同历代的“格言体”书籍相比,《小窗幽记》、《幽梦影》这类书籍远比本书谈的更有韵味。

既然这样,那还废什么话?

既然这样,那还废什么话?

话说回来,这本书只有一篇文章打动我,即《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打动我的是他在耶鲁大学的同名演讲。行文至此,很多人会误以为我在黑白岩松。我并不否定白岩松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专业水平,但我反对他鸠占鹊巢地谈自己不擅长的话题。

在本书的后记中,白岩松引用并篡改了鲁迅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本文的最后,我也要引用鲁迅先生的原文来结束本文。如下:

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华盖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