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先贬后褒”应该优于“阿伦森效应”

2024-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j星星

昨天,公司在外地的两名高管过来开会,晚上我们一起吃日料喝果酒。中间有聊到一个事项是有关打造讲师,以及如何打磨讲师。

其中一名高管,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先贬后褒”的方式。对我也是深有启发,故记录下来此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他应用的场景就是,比如,有一名讲师需要打磨(打磨简单理解就是:讲师需要把自己讲课的内容拍摄成视频格式或者是现场直播的格式)。看到讲师的形象、谈吐,他准备的逐字稿、PPT文件,他的场地,甚至他的思路、想法,都可以先吐槽一遍(前提是吐槽的人肯定比讲师要专业),然后一个一个地帮讲师进行打磨,成功之后,再给予讲师很高的表扬。

“先贬后褒”的方法,让我想起了“阿伦森效应”,但是还有有所区别的。“阿伦森效应”是指我不停地表扬、奖励或者正反馈某一个人时,这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积极;分之,如果表扬、奖励或者正反馈越来越少了,相应的,这个人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极。

“先贬后褒”的方法,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做法,先降低预期,甚至极致降低,之后再提升表扬、奖励或者正反馈。

之前,我们打磨讲师,就是使用的“阿伦森效应”的做法。说实话,能够请来当讲师的人,本身都是有一定的实力的,让我们一上来就讲他不好、不对,好像挺难,也不太好意思。我们更多的做法反而是一直强调他的不错,不对的地方我们也只是提出建议,如果他不修改,也就不修改了。

慢慢地,“阿伦森效应”的做法,已经显现出了弊端。正应了那句古话“人无千日好,花五千日红”,我们一直捧着一些讲师,突然有第一天,我们发现问题了,不讲又对不起公司,一讲讲师就开始有意见了。好一点儿的讲师就出去单干了,一般的讲师又合作的不那么愉快了。

现在,我想,应该使用“先贬后褒”的方法了。

不仅是工作,好像生活之中,也会有很多“阿伦森效应”的现象存在。比如,我儿子喜欢看IPAD,我就讲你语文、数学作业全部做完了就可以看。然后他做完了,就可以看了,非常开心。突然,有一天,他作业做完了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应该睡觉的时间了,他还想看IPAD,我就没有同意,然后他一晚上都不开心。

“先贬后褒”的做法就是,一直都是没有IPAD看,我们家就不允许看IPAD,不管写完作业还是没有写完作业。突然,有一天,他作业写完了,又给他IPAD看了。之后,继续没有IPAD看的状态,大人自己根据他平常的表现来判断,给不给他看IPAD。其实,每次的给看IPAD,都是超预期的奖励。反而,儿子就特别用心了,因为他的心里非常清楚爸妈是不允许他看IPAD的,但是我如果表现得很好,是可以被特殊奖励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