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蓝工程:教育传承中的师徒共进
汐水/文
回首自己的教育历程,一眨眼已过20余年。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我就像一只迷失在森林里的小鹿,充满了迷茫与不安。那时学校也有类似的青蓝计划,学校为我安排了多位指导老师,他们就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有专门教我制作PPT的计算机老师,他让我明白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在那个没有u盘的年代,我就拿着光盘四处开课;也有教我备课和撰写教案的两位专业老师,一位政治老师和一位历史老师,他们从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到教学环节的合理布局,以及两个学科的异同之处,每一个细节都倾囊相授;还有教我课堂语言运用的教研室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她告诉我如何用简洁、准确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指导老师的帮助,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逐渐站稳脚跟,不断成长。也正是因为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青蓝工程的意义。教育本就是一种传承,像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回首过去这一学年,我与俞老师在师徒结对工作中收获了不少。俞老师虽然已经从教20年,但在追求教育更高境界的道路上,依然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态度。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撰写论文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育理论的重要方式。我鼓励俞老师积极撰写论文,并在撰写过程中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框架的构建,到内容的填充、语句的润色,我们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她的论文于今年3月成功发表于《平潭教育》。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通过论文的撰写,我们都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在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方面,我与俞老师也进行了大量的研讨。我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她,包括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作业设计如何分层、如何设计原创题等。在我的指导下,俞老师参加了教学设计大赛,荣获教研片二等奖、实验区三等奖。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中,我们始终将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核心目标,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公开课是教师展示教学成果、与同行交流的重要平台。我积极指导俞老师准备了两节公开课,以及一节示导课。从课前的精心备课,到课堂上的教学组织,再到课后的反思总结,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认真对待。通过公开课和示导课的磨练,她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性格使然,这一年,有的时候我的要求可能严格一点,要求精益求精,也有不当之处,总能得到俞老师谅解。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深感青蓝工程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让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现了教学相长。
新的学年,我将继续参与青蓝工程,指导李老师。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对李老师的指导工作充满了期待,也有明确的规划。
在新的师徒结对中,我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每一位新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会深入了解她的教学风格、知识储备和教学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互相听课学习,我每周一和周五会听李老师的课,她也安排周三或周四听我的课。通过听课,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仪态等各个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让李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同时,近期我还鼓励李老师积极运用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案。接下来的一年内,我将鼓励指导李老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来磨练自己。
我们在座的老师,有些徒弟年纪也不小了,教学经验也很丰富,但我们依旧要尽己所能,不求功成名就,但求无愧于心。徒弟们也要放下身段,虚心求教,追求更高的教育境界。
我坚信,好的教育是双赢的美妙旅程。我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师徒见面时彼此都能道一句:很荣幸,遇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