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考、成长三件事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

学习笔记:把思维方式从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目标、方法和行动

2017-03-09  本文已影响3001人  TXB
学习笔记:把思维方式从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目标、方法和行动
晚上听古典的直播节目,提到知识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分为娱乐类、见识类、思考类,所需投入的精力由低到高,比如娱乐类的最简单,一笑过之;见识类的记住关键内容;思考类的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深入研究了。总之得有所取舍,现在的信息量如此的大,不可能把接触的每一项知识都琢磨透的。
这给了我启发,半年多来订了十几个得到专栏,再加上其它平台的知识内容,每天的听的、看的东西之多以至于感到力不从心。其实应该学习古典的方法,对这些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有重点的安排学习精力,放弃什么都舍不得丢的惯性思维。

《我们这一代该怎么学习》罗振宇

第一个关键词是人格,这牵扯到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过去往往以为阅读就约等于学习,其实不是。阅读是跟书学,但是我的体会是,跟人学效率更高。

知识是啥?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它的真实的存在场景是牛人的大脑里面,是翻江倒海不断在迭代。那为什么过去我们认为读书就是学习呢?没办法嘛。人类在那个时代是印刷文化时代,想保存和传递知识书本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学习工具。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机会重新回到人格这个学习对象。

就像我自己吧,每隔一段时间,我总有一些我佩服的读书人嘛,我就会问他,最近在读什么书啊?有什么漂亮的文章值得推荐呀?关于这个大家都在讨论的问题你有什么意见?拼命问这些人。为啥?因为这样学习的效率更高。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啊,知识已经被他们像买菜一样买回来洗干净,已经切好了,已经搭配和融合好了,当然跟他们学更省时间。这是最好最好的减轻知识的总体负担的方案。这是第一个关键词。

  这一点深有感触,比如薛兆丰的经济学,以前看过一些他的文章,印象不深,但这次订了他的专栏,听他亲自讲课效果就不一样了。还有,最近媳妇给儿子订了一批名师辅导课视频,学习效果貌似比单纯的书本好得多。所以未来的知识信息应该是朝多媒体化、人格化方向发展的。

……

那第四个关键词,我认为是碎片,这个争议就比较大了,很多人都反对呀,说学习嘛就应该体系化、系统化的学嘛,你碎片化学习,最后一地鸡毛,什么也学不着,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识大厦。我不是说系统化学习不好,而是它不现实嘛。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在被剧烈的碎片化,我们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大堆碎片时间怎么办?不用于学习,难道用于打游戏才对吗?所以碎片化时间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我们必须这样做好不好啊。

站在真实的学习场景和站在学习者这一头来看,碎片化学习没有那么糟糕了。我给大家一些理由啊。首先,知识的产生它就是碎片化掉的,那一些再聪明的大脑他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嘛,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它什么时候变成体系化?被验证之后过了很久,有人用一个理论体系把它总结出来,这已经是陈旧的知识。我们是终身学习者,任何新出来的假说即使没有被验证,了解一下有什么不好?它就是碎片化掉的。

还有一方面,就是如果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它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啊,它一直就是如此啊。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那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上上大吉了,你没有白读啊,上课也是一样。如果学习的结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学习有什么问题。你看,美国的社会活动家也是政治家富兰克林,我们以前讲过,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说我一生的知识积累的来源就是这样的,说我在查找一方面资料的同时意外地看到了另外的资料,这就是我的学习呀。你看,这不就是碎片化的学习嘛。这是第四点。

  用碎片化的方法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让这些碎片在你的大脑中自由组合、生长,假以时日说不定长出一颗不一样的大树咯(^_^) 。

那还有第五点,这就更重要了,这一点弄通了,前面四点你才能融会贯通,这一点我称之为叫目标。我活了四十多年,我现在观察,人间就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他的世界里是三个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那第二种人他的世界里也是三个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我四十岁开始创业,其实就为完成一件事,把我的思维方式从第一种,就是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第二种,就是目标、方法和行动。为什么?这也跟学习有关。因为立场、意见和感受,我可以装一脑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价值观在我脑子里它是打架的,我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一会儿觉得这个对,一会儿觉得那个对。就像我最近在录制《奇葩说》的节目,我发现场上的观众随着辩论赛的展开,双方的拉锯是非常剧烈的,他们一会儿觉得这个对,一会儿又觉得那个对。为什么?因为世界是剧烈分层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有无穷的层次,随着场上辩论者的那个不断的挖掘层次,观众的意见就跟着两头跑。对,意见是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东西,知识在脑子里是散黄的,是在那儿晃来晃去的。可是一旦切换到第二种人生,就是只有目标、方法和行动的时候,一切就被整合起来了,这就是我要创业的根本原因。

  把思维方式从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目标、方法和行动,就是摆脱情绪化影响,同时知行合一。

《你焦虑的根本原因,是急于过“标配”的人生》吃饱了睡

(来自公众号 周国平)

人生不是一场赌博,哪有什么“人生赢家”和“人生输家”,只不过是走的路不同罢了。值得一过的人生,一定不是“标配人生”,而是“私人订制”。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每个人生阶段,都会存在一个“标配”的人,迫切成为这个“标准件”,是多数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于年轻父母而言,生孩子的“标配”就是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又好,年年拿奖状,给父母长脸面。

如果生了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父母就会时刻拿自己的孩子和隔壁家的“标准件”去对比,在对比中越发觉得自己家的是个“残次品”。

被父母和隔壁家的“标准件”对比久了,很多孩子自己也会慢慢觉得自己是个“非达标产品”,自信心受到剧烈打击,最后沦为破罐子破摔。

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他们认为“标配”人生,就是在两年内有房有车,三年内结婚生子,如果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这些事情,就会被周围的人称之为“人生赢家”。

一个读者,女孩,26岁,当她看见同学和同事都纷纷走向婚姻,结婚秀娃,她十分焦虑,焦虑到失眠。

因为她妈妈说过,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在24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 28岁之前生完二胎,然后相夫教子,这样的生活才是女人的“标配”。

这个女孩看着身边的闺蜜一个个都成为了“人生赢家”,尽管自己事业节节攀升,但还是觉得自己“失败极了”,因为她走的路不是女人的“标配”。

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什么样的男人算是相对成功的男人。

几个朋友都认为,30岁之前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事业蒸蒸日上,还有一笔不少的存款,这样的状态才算是30岁男人的标配。

如果男人再优秀点,房子住200平,车子100万,这比“标配”升级一点,算是人生的“豪配”。

多数男人,为了达到“标配”,成为一个“标准件”男人,焦虑不安,整日忧心忡忡,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窝囊”,感觉自己没有“男人尊严”。

一个朋友说,自己曾经成绩碾压一切学渣,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也不错,但是距离在北京买房,还差一点。而他的一些同学,在三四线城市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达到“标配”。看着别人晒娃秀恩爱,全是岁月静好。而自己一个人在北京苦苦努力,觉得很失败。

“人生赢家”这个词,似乎成了褒扬一个人的最高标准,而评判一个人是否符合“人生赢家”,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有房有车”和“结婚生子”。

然而,人生不是一场赌博,哪有什么“人生赢家”和“人生输家”,只不过是走的路不同罢了。

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些人大学一毕业就参加了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让父母早日抱上孙子,不但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让父母也成了人生赢家。

还有一部分人,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读书,或者创业,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因而他们的“标配”人生就被延后,甚至到40岁都孤家寡人,租房过日子。

除了一些人自己着急过“标配”人生,中国的很多父母,更是着急让孩子尽快过上“标配”的人生。

很多父母会认为,只有生一个“标配”的孩子,才足以证明自己是成功的,也会沾沾自喜自己的优良基因。

不仅如此,孩子成年以后,父母也会给孩子设定一个“标配”的人生,24岁前结婚,26岁前生一胎,30岁前生完二胎,然后自己享受“抱孙子”的预期计划。只有这样,为人父母才觉得自己的一生过得很“标准”。

事实上,很多层次越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低。结果也往往是,对孩子期望越低的父母,他们孩子的成就越高。

人生不是一场赌博,而是一场旅行,如果把人生当成了赌博、追赶、攀比。这样的人生,注定和焦虑永伴。

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我们都希望活出自己的精彩,因为每个人生都是不一样的。

我见过急于过“标配”的人,他们给自己定了详细的人生“目标”,对房,车,存款,结婚,孩子……都会做出一个精确的时间计划,认为只有如期完成,才能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

其实,“人生赢家”不过是过上了大众的“标配人生”,对于这种标配模式的生活,其实是挺无趣的。

把人生过成了“标准答案”,成为了庸俗的“大多数”,这样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但也不算是可悲,只是有些无趣罢了。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追赶“标配”,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如此,才算没有辜负岁月。

不给自己设定“标配”,不给孩子设定“标配”,不去羡慕别人的“标配”,不去嘲讽别人的“非标配”,这是生活的能力,也是最起码的生活智慧。

如果世间存在“标配”的人生,那么这样的生活真的不值一过。

没有无比正确的生活,只要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并且一直努力向上,拥抱爱人和家庭,用心工作,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回馈社会。那么你走的这条路,就是最好的人生路。

值得一过的人生,一定不是“标配人生”,而是“私人订制”。

觉得古典的一个建议可以引用于此:
  关于价值观的建议——尽可能多的体验人生,然后再做选择。
难得来世界一趟,你要到处走走看看,至少得知道自己有多少种可能,然后才有可能做选择。只有观完了世界,才有世界观。你需要一日看尽长安花,才知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很多人生活狭隘得只有判断题,别人安排好了一切,他只是选择——是、不是,喜欢、不喜欢。人生不应该是个判断题,至少是选择题。搞好了,还可以是个创作题。视野不足的所谓坚持选择,相当于没听完题目就直接抢答,是矫情是任性,并不是做自己。
学习笔记:把思维方式从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目标、方法和行动 学习笔记:把思维方式从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目标、方法和行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