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基本素养的养成——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所感所获
2022版的新课标已经在暑假前就下发了。这一版的新课标初中学段是从研制、提炼核心素养开始的。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还是从学校、家庭的小环境,随着社会发展,时代文明的进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背景下,我用心研读了一下于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用于指导我的下一步工作。
这本书在谈“核心素养”之前先谈了一下“素养”。实际上在谈“核心素养”之前我们的确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素养”。
在于文森教授的这部著作中,他对“素养”做了这样的论述。他认为: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那么这样的“素养”究竟是怎么来的,他又包括哪些内涵,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形成自己身上的素养。这对我们的初中教学工作又会产生哪些指导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何谓“素养”。
史林中教授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中谈到“素养”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
“素养”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素质”“教养”“修养”“涵养”有本质的区别。
其次,“素养”的构成和形成。
一、“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林肯说:“40岁以上的人要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人的长相分为身体长相和精神长相,俗称一个人的外貌和气质。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泳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
人如果想要做到自己个人优雅的外表和谈吐的风味,就要大量的阅读,正如古人所云: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此在初中生基本素养的培养上,我们要特别强调海量的阅读。
二、“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的体现。
“人格”是指个人在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是能代表个人个性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一个人只有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气质才称得上一个有素养的人。
而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根本特质不在于量的积累而在于生命个体品质与气质的变化和提升。
初中生在校四年时光里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并在学习及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养。
三、“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常言道:“优秀的习惯会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行为方式的自动化(天长日久养成的固定行为模式),是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的行为方式。
一个人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或者说,一个有教养的人是有很多好习惯的人。叶圣陶先生就认为:“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初中生活四年,作为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我们必得在这四年中不断地提醒、纠正学生方方面面的小疏漏、小问题、小错误,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形成他们稳定的核心素养。
四、“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怎么认识世界,怎么思考问题,集中反映一个人在智力、学识上的素养。
美国教育学家克洛威尔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当前初中生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在思维方式上找到根源。
初中阶段,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来看,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用事实进行论证,用逻辑进行推理的思维能力。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和能力。第三要注重把单向思维培养改为双向思维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八演绎思维的培养变成演绎与归纳两种思维并重的培养。
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它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支撑。素养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和深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品味。素养,让人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有境界。孟子有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素养的本质在于人的精神生活不在物质生活。
面对初中阶段学生,我们应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人文精神培养,帮助学生各方面全面综合发展,提升各方面的素养,使之成为一个各方面健全具有稳定核心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