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的历史书,为什么你们那么相同的的书单里都没有。
到了年底,又是开始总结的日子了,最近在简书上发了两个根据自己今年读过的书,总结的书单,没有想到那么多人喜欢。
小浪哥我受宠若惊的同时,内心在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书单还没有发出来呢。
弗郎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样的话。历史书籍也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我也是,作为一个爱读书,爱文字的三国控,历史爱好者。
当我写好后,在网上看了一下大家的书单,发现很多人的书单都很相似,几乎跟今年的热门书籍重合,我推荐的历史书,那些相同的的书单里几乎都没有。
反思了一下,我发现,原来是我看过的热门书籍少,读的也不只是今年出版的书籍,比如今年很火的的《未来简史》,《人类简史》,《耶路撒冷三千年》等,不过,不是热门的,不是今年出的历史书也有很多干货哦。
一 《地理与世界霸权》
看这本书的名字怎么像是地理书呢?不错,这的确是这本地理书,不过,写的很像历史书,还像一本政治书。
就像高考时候喊的口号“政史地不分家”一样,真的想认真了解历史,还得结合地理,政治。
《地理与世界霸权》作者詹姆斯·费尔格里夫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这本书可不是今年写的,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清朝还在呢。
这本书把地理,政治,历史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贯穿于历史盛衰的主要目的是人类能否更有效地生产和控制能源。由于能源必须从自然环境中产生,于是地理环境就确定了探索的方向和成功的趋势,地理位置也就跟政治发展,历史形成有了关系,也就是地缘政治。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这种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
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大英帝国的海权天下,世界各地历史名城的建造与各自在历史中的作用等等。这讲的都是历史。
书中,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对于中国地理和历史发展关系的论断和预言很是正确:
“民族的同质性——这个在很大程度上由地理造成的结果,使中国始终维持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
“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中国周围土地上的民族不管多么孔武有力,其文明程度总是远不及中国,所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从为被更优越的种族征服过,征服者最终都被华夏民族同化了。”
壮哉,我华夏文化!
“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可以断言,一方面,无论清朝统治者的结局如何,中华民族并无衰落之象;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仍将受地理环境和来自陆地和海洋的一些庞大势力的支配,尤其是这些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中国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并结合得比过去更加紧密。”
这个预言现在回头来看,无比正确!
二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钱穆是我国“现代史学四大家”(其他三位是吕思勉、陈垣、陈寅恪)之一,是一代国学大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先生自学成才,由小学学历自学到大学任教,并且认为国人要对国史具有脉脉的温情和敬意,这是爱惜本国历史的态度,这种温情和敬意,说到我心里去了。
要读这本书是在看过《万历十五》之后,专门去读的。
治国有多难,看张居正就知道,他治理的大明帝国是历代王朝的缩影
黄仁宇把中国的政治制度写的那么不堪,网上也是一片跟风,我就不信,难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那么一无是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按照汉、唐、宋、明、清五代,每个朝代按照政府组织,选举制度,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这样的顺序来讲解,对各个朝代有特殊情况,再进行具体讲解,比如清代情况特殊,就内容多一些,然后每个朝代进行得失总结,重点清楚,条理清晰。
我国古代的制度,无论是汉朝的察举制,唐代的三省六部,科举制,还是宋代的三司分权,明代的内阁制度,清代的军机处,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当时的进步意义。
我们很多的政治制度产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很多很多年。
这本书可以刷正对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认识的三观,
三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作者梅天穆,听名字好像是个中国人,其实他是美国人,历史学博士,师从西方蒙古史学界大师大卫·摩根。这本书综合了西方用全球化的新视角研究蒙古帝国的成果,是近几年中,在蒙古帝国史领域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这本书讲述蒙古帝国的征服战争灭国数十,打通了欧亚大陆,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的征服从战争,商业,文化,宗教,政治版图等多方面对欧亚大陆形成了影响,而欧亚大陆是当时世界的中心,也因此进而影响了全世界。
我国历史上的元朝也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明朝灭了元朝,那为什么元朝灭亡的时候,不见蒙古帝国其他部分来救援呢,为什么现在中亚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了。
四 《三国史话》
这是吕思勉先生的一部作品,吕思勉先生写这本书只有一个目的,纠错。
《三国史话》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对于三国历史的人物,历史事实,有错误的认识,所以吕思勉现实写了这本书普及三国知识,现在人也是,受影视剧影响更大。
书中对于曹操,魏延的错误认识进行了辩解,关羽樊城战败,刘备是要负责任的,司马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懿与曹操的区别等等。
书很小,读来也很快,让人很有收获。易中天先生讲三国也参考了此书。
我最喜欢吕思勉先生文中对于曹操的称赞:绝代的英雄。
五 《手帖:南朝岁月》
作者蒋勋,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讲南朝书法的书,也就是“手帖”,“手帖”就是文人之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之美,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临摹写字的“帖”,比如后世出名的《兰亭集序》,《平复帖》,《万岁通天帖》,《十七帖》等。
《手帖:南朝岁月》但是每一份手帖之后都有一段历史,尤其是东晋南朝这段历史居多,读这本书,建议旁边放一本《世说新语》,千万不要因为手边要你放一本《世说新语》就以为这本书很难读懂,或者很晦涩,不是的,书里也多有讲解,而且很顺畅流利,但有不懂的,可以随时翻看《世说新语》,这样读起来,更加容易理解。
比如《平复帖》以开头“彦先羸瘵,恐难平复”而得名,这个帖的意思,是担心友人的病势,作者是西晋的陆机,陆机和弟弟陆云,才思敏捷,天下闻名,作为陆逊的后人,陆机个性耿直刚烈,在西晋朝廷为官,在面对北方士族卢志提其父祖名字的挑衅,一句“鬼子敢尔”,以牙还牙,满满南方士族的骨气胆识和英姿
《万岁通天帖》背后则是王羲之家族的书法和命运。
《十七帖》更能显现出来书圣王羲之家常中的人生韵味,比如其中的《执手帖》中写给朋友的几句话:
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情人之间的分别呢。千年之后,读来十分感动。
总之,读这本书,可以更加了解《兰亭集序》们背后的南朝碎美岁月,感受到的南朝士人更加丰满的形象。
如果你也喜欢书法,那更合你的胃口。
六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这是陈寅恪先生弟子万绳楠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讲课笔记整理而成的。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先生是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分析这段历史的,看完这本书对纷纷扰扰乱如麻的魏晋南北朝整个发展的脉络,简直清晰的不要太清晰。
最惊艳的是开头,曹魏和司马氏的西晋,原来是非儒家的寒族与儒家的士族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就能解释三国中很多有疑问的问题。
刚好跟《三国史话》一起结合着看,不再被影视剧忽悠。
七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作者伊恩·克肖是世界知名的20世纪德国史学家。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书名一样,讲的是在1940—1941年间奠定二战胜利,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比如英国首相,倔强的英国老头,在1940年的那个夏天决定抵抗到底,比如希特勒在这个时期的三个神助攻:进攻苏联,对美国宣战,屠杀犹太人。比如小日本为了南进,在1941 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比如美国在这段时期,经过民意的挣扎加上日本的刺激,最终参战,胜利的天平倒向协约国。还有意大利在1940年对世界的非分之想等因素,都对二战最终的胜利造成了影响。
二战的胜利结束是在1945年,但通向胜利的道路,早在1940年到1941年间就已经由上面各国交织所做的影响世界命运的决策铺就了。
八 《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
作者填下乌贼,这本书确实不出名,之所以列出来,是因为高中时候特别喜欢看金庸的小说,但是一直不清楚小说里的人物在历史上是什么样子,直到碰到这本书。
《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比如萧峰,段誉,完颜洪烈这些人物中历史上是什么样子?或者原型来源于谁?你肯定想不到原来《天龙八部》中一心想攻打大宋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原来是历史上最亲宋的皇帝。真正的段誉活了九十几岁,是历史上寿命第三场的皇帝,如此等等。
《天龙八部》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历史上竟是不折不扣的亲宋派,辽国灭亡的主要推手
历史上的段誉,虽类似傀儡,却为一代仁主,是中国寿命第三长皇帝
这本书可以当做看金庸小说补充书籍,一边读小说,一边增加历史知识。
这也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其他还有一些历史书籍,比如《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看的书不一样,你看到的小姑娘也不一样。
不知道小浪哥我推荐的小姑娘,姿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