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时候我们需要彼此归还

2020-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亦人非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变得难以启齿,企业招聘的JD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我们希望你外向开朗会来事儿。内向似乎已经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内向者的焦虑被不断加码,终于到了一种自己也无法承受的地步,只好四处躲藏,伪装,艰难地尝试转型……

变成另一种人,也不是不可以

“大众似乎更偏爱健谈的人,每当有人说我内向的时候,我都感受到一种性格上的歧视,在他们眼里,内向好像是一种贬义词,而我刚好被这个所谓的贬义词砸中了。”—— 霓音

霓音的感受我也曾有过,我一度是个内向到近乎自闭的人,因为寡言少语而时常被长辈教导为人要热情开朗,熟人见面万万不能忘了招呼。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和她一样,对此感到委屈:内向和外向只是性格的不同维度而已,有人天生喜欢人群,唱和跳都是本性流露,这热闹让他们沸腾、满血复活,也有人偏爱安安静静的角落,对他们来说,热闹是一种消耗,远离人群才是难得的休息时间。

蓄力走进人群

这种天性并没有好坏之分,很多时候甚至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可现实是,外向的人明显受到了更多的偏爱。

于是,我像霓音一样,一边认为“世界应该允许一部分人沉默且快乐着”,一边又不得不拒绝那令自己舒适的夕阳和晚风,硬着头皮手足无措地闯进人群,努力去成为一个讨喜的“外向”人。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身不由己,和年龄无关,和成长无关,这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少数服从多数。

很熟悉的一句话,平息争端的一句话。

我曾经用这句话粗暴地制胜于人,也曾在这句话之后心不甘情不愿地闭嘴,拱手让步。也就是说,我既是多数人,也是少数人。

不过,这么说并不恰当,应该说,我有时是多数人,有时是少数人,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多数人。由于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是这句话的既得利益者,在利益的迎头暴击下,过了好久好久,我才终于发现,原来“少数人”之所以成为“少数”,是因为“大多数人”选择了“多数”。对于“少数人”来说,他们可能什么也没干,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

“少数服从多数”,听上去好像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做出了选择。但实际上不管有没有参与这场游戏,你都要承受它带来的后果,一旦划定了界限,就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你说,如果少一些没有必要的“标准”,大家不那么急于分个高下,试着去接纳而不是一劳永逸地剔除那些有别于己的人和东西,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好些?或者,就只是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警惕那些不假思索的顺从,这,到底是自己的习惯,还是某种群体式的驯化?

希望我们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

敬自由、成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