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之间的“罗生门”——70后父母很苦涩
父母把手机锁进保险柜,在孩子口中是“剥夺自由的暴政”;可在父母记忆里,那是孩子熬夜刷视频、上课偷玩手机后的无奈之举。这样的场景,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代际之间认知的错位。朋友那句“70后或许是最后孝顺父母的一代,又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道尽了这份错位背后的隐痛。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孩子尤其如此。他们向别人倾诉不满时,总会不自觉地站在自己的视角裁剪事实:被训斥时只说“爸妈又发火了”,却略去“自己打碎了体温计还撒谎”的前情;抱怨“周末被安排满补习班”,却不提“连续三周作业不交被老师约谈”的缘由。就像被没收手机的孩子,在吐槽里把父母塑造成“不通人性的看管者”,却选择性遗忘那些躲在被窝里刷手机到凌晨的夜晚,那些课堂上藏在课本后的屏幕光亮。他们并非刻意撒谎,只是本能地放大了自己的委屈,过滤掉了行为的后果。更为可怕的是,他们把习惯性的片面表达,当成了自己绝对的唯一真理。谎言说上一千次,居然真的可以成为真理。偏执的世界观自此慢慢形成。
而70后父母的困境,正在于这种“双重错位”。他们成长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传统里,习惯了用“为你好”的逻辑处理问题。他们记得自己小时候如何对父母言听计从:父亲一句“该写作业了”,就立刻放下玩具;母亲说“这件衣服穿了暖和”,哪怕不喜欢也会乖乖穿上。这种成长经历让他们坚信,严格管教是爱的另一种表达,就像他们的父母曾用棍棒教会他们“规矩”,他们也想用没收手机、安排补习来为孩子“铺路”。可他们没料到,新一代孩子的认知体系早已不同——在强调“个性”“自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把“管教”解读为“控制”,把“约束”理解为“伤害”。
更令人唏嘘的是,70后们既承袭着对父母的孝顺,又面临着被子女“疏离”的可能。他们会定期给老家的父母打电话、寄补品,会在父母生病时第一时间赶回去照料,因为这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责任。可当他们老去,面对的或许是另一番景象:孩子长大后会用“当年你管得太严”来解释疏远,会用“我们观念不同”来减少探望。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一边抱怨父母“不懂边界感”,一边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筑起高墙,把父母的关心挡在门外。
这会是一个悲催的无解死局吗?我们还是要相信那个被没收手机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在自己孩子熬夜打游戏时,突然理解父母锁保险柜时的叹息;那些抱怨父母“管太多”的年轻人,也会在为人父母后,读懂当年父母藏在“唠叨”里的牵挂。只是在这之前,需要更多的坦诚——孩子愿意说说“其实我也知道熬夜不对,但忍不住”,父母能讲讲“没收手机时,我比你更难受”。
代际之间的“罗生门”,从来不是谁对谁错的判断题,而是一场需要彼此走近的理解课。当孩子愿意看到父母紧锁的眉头里藏着担忧,当父母能够听懂孩子抱怨里藏着的渴望,那些被裁剪的事实、被误解的善意,才能重新拼凑成完整的爱。毕竟,70后父母锁进保险柜的不是手机,而是怕孩子走弯路的焦灼;孩子抱怨的也不是管教本身,而是那份不被理解的孤独。
或许,破解困局的钥匙,就藏在愿意放下“对错”、倾听彼此的那一刻。有缘的读者,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