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哲学原理--之五
2018-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神奇小瘪斯
要点回顾
上期我们说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不应以时间维度来衡量,传统和现代非唯一考量标准,具体的农业技术应当客观辩证的看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
最近我看了个故事。20世纪初,有一种叫尖孢镰刀菌的真菌侵染了美国的栗子树,引起一种叫做枯萎病的病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造成了40亿亩栗子树的集体死亡,相当于2008年我国全国的农作物病虫害受灾面积。不难想象,当时的美国板栗行业遭受了多么毁灭性的打击。直到130年以后,科学家才从分子水平破译了这种长得酷似尖头镰刀的尖孢镰刀菌和侵染作物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全世界每年被这种真菌摧毁的农作物足够5亿人填饱肚子,而我们人类对枯萎病却毫无还手之力。
为什么我们的时钟在这个真菌面前停止了?为什么我们的创新能力在尖孢镰刀菌这个点凭空“消失”了一百多年?1665年列文虎克先生在他磨成的显微镜下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人类曾经以为世上最小的东西也能够被肉眼观察到,直到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这一认识才被向前推动了一步。后来的细胞、DNA、分子等等人类认识的进步都源自于研究工具的进步。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从动于工业进步,工业设备研发、制造会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跃迁。没有显微镜的发明我们不可能知道摧毁栗子树的是什么鬼东西,也不可能知道它和树之间有哪些信息交换,这一切都源于实验工具、观察设备的发展。
有了显微镜这样的生产资料,人们就开启了基于显微镜的生物技术研发,我们发明了细胞切片技术、DNA提取技术、快速扩增复制DNA片段的PCR技术等等,人类与新设备的生产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全新的实验现象被进一步发现,更精准的实验数据被设备采集到并准确分析,这些成果再应用到生产中去,人类的生产力被再次推动。
所以,我们一层一层穿透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剖析人、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会找到背后真正牵动一次次农业科技进步的那个力量,那个工业生产蓬勃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