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木上老师的故事写作的分享
今天很幸运听到到木上老师的分享课,让新手小白的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了解写好一个故事需要的基本步骤。
一、意向。
写故事之前收先要明白自己想要写什么内容,通过故事来表达什么目的,这个就是意向。文章的基调要前后统一,比如文章开头写的文字是比较深沉,那么后面就不能用比较活泼的语言来表达,前面文字华丽,后面也不能写的太口语话,前后的基调要统一,我现在写字就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想到一句就写出来,前后文看起来确实有些突兀。
意象。就是通过日常所看到的事物,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它描述出来,每个人看到的事物主观感受都不一样,那么所表达的感受也就不一样,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出来,就会形成自己有独特的文字。写故事时要放大自己的感受,沉浸在自己奠定的基调里面,不要思维固化。
意象语言的核心要素。木上老师讲的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要感受自己的感受”。有时候确实现在写文章都是之前上学或者看到文章中一些固定的模式,或者引用一些作家的金句,生搬硬套,总感觉这文章没有表达出想要传达出来的意思,果然正如老师说的固有的一个文字模式就是有可能会打乱文章的基调,让整体风格感觉不统一。比如我想到现在正在阅读的《红楼梦》续写部分跟前面曹公的基调风格就是不太一样,前面林黛玉没有对她实质性的容貌和衣着的具体描写,仿佛就是一个来到尘世间还泪的仙子,但后面高鹗所著部分黛玉就有具体形象描写了,就变成凡尘中的一位女子。这两者的区别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就是属于前后整体风格或基调不一样吧,能区别出是出自两个不同人的手笔。
意象语言的核心难点。
写作的开头尽量表达清晰,沉淀基调。一般去掉形容词和副词,反而能使一段话更加精整。
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十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句让人读起来就感觉到非常的沧桑和深沉,这也鲁迅先生特有的基调。
二、灵感的来源
上节课冯老师也给我们讲过关于写作的素材,就是要多观察生活中小事,写身边的人和事,后面就多留心生活中的细节,素材就很好找。今天木上老师也加了一些灵感来源,就是平时阅读的感受,看历史故事和艺术类的作品都会有激发出灵感,这个也是很不错素材来源,老师说只要有东西想表达出来就是产生了灵感。
关于阅读方面老师也说了他自己的建议,我也非常受用。就是如果碰到一些比较难读难懂的一些世界名著,看的时候感觉比较枯燥,实在读不下去就直接果断放弃。不用为了完成读一本书就去逼自己硬要读完,因为不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或一些底层逻辑很难理解透彻,可以先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符合自己的能力的一种书籍,等自己打磨出一些能力后,可以在试着读一些比较深奥的书籍。让自己有了一些沉淀之后再阅读这些,这样再去读比较难懂的名著就会简单一些。我之前就喜欢一本书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就是要把它读完,其实里面的意思还是不太明白,虽然感觉读完了但是还是没明白他的意思,感觉这样也浪费自己的时间,还降低自己阅读带来的乐趣。我经常就是想到一些素材或有灵感想表达,但就是组织不出语言来表达感受,看到好看的景物也只会说好看,想不出更多更好的语言来描写。还是要多看一些优秀的老师和作者的文章。
三、故事构建
还有就是故是的框架。木上老师说的一个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好,让故事的写作手法显得更丰富多彩,显得故事起伏跌宕。但这是也是要有一定写作水平才能更好的运用,运用不当就会想到文章杂乱无章。这个手法对于现在的我还用不上,但也收获到了一个好的写作手法,先打好基础,后面还需要多加练习。
四、隐喻
老师最后分享的是一个隐喻的题材。讲的一个关于老人和花的故事,到最后才明白那朵花原来就是隐喻老师的女儿。这个让我感触也挺大的,原来隐喻运用的好,让人到最后会觉得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文字真是太奇妙了,还是需要长时期的摸索与研究。
今天收获还是非常大,老师讲了很多知识量。对于我这新手小白来说是受益匪浅,课后需要再反复的学习。让我从中领悟到写故事需要了解框架和灵感,争取后期也能写写故事。平时多看一些故事书,研究写故事的套路。重要还是需要多积累多练笔,多参考优秀老师的作品,多拆解,多学习。这是一个机会难得的分享课,感谢木上老师经验分享和一柳老师提供这么好机会,谢谢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