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弹
老调重弹
文/左月
月有朔望,草有荣枯,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之理,成年人都明白。不同的是,对待衰老病痛乃至死亡的态度。
从人的感性上说,人人贪生怕死。不是死亡本身可怕,而是死亡造成的后果可怕,会永远离开自己的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亲人朋友,会抛下未竟的事业,会结束还未尽情享受的美好生活。
而从理性上看。人又不怕死。
举两个古人的例子: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
在庄子看来,死亡是休息。
陶渊明则有这样的诗句一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陶公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不必忧心忡忡,怕这怕那,只在有生之年,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就行。
再说一说对待衰老疾病的态度。
有的人迷信专家宣传的养生之道,成为专家说法的试验者;有的人迷信、依赖药物;有的人则对自己的身体持哪打铧哪住犁的态度,血压爱高就高,什么都不在乎。这三种态度其实都不可取。
我还是相信,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
影响人的身体状况的因素,除了遗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以外,跟一个人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同样的境遇,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周总理当年鼓励过他的战友,你自己不倒下,谁也打不倒你。
老舍倒下了,严凤英倒下了,季羡林、杨绛一直站到了最后。
史铁生双腿瘫痪,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但他就是在艰难透析的日子里写出了《病隙随笔》。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其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他已经有一个知音在,那就是有诗王之称的白居易。
白居易六十八岁以后,百病缠身,风痹、眩晕、左足不支……但这段时间,他不辍吟咏,写成病中诗十五首,表现自己对待病痛的达观态度。且看这一首:
初病风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
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
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白先生何以面对疾病,恬然不动,因为胸中纯净无欲也。对,六根清净,怕它何来!林则徐也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老友戈弟说,我们都得活120岁呢,才刚一半。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上看,人的平均寿命确实在延长。但自己清楚,60岁以后,即是余生。刘玉云老师说过,今年就比明年好。这是大实话。
要趁着眼神还行,多读一点书,趁着腿脚还行,多逛一逛山水,趁着还有爱的能力,尽量多地帮助需要你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