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读书的规律
01
我迫不及待想要分享近期读书的一个想法——有时候不是一本书评价好,就是好书;一本书评价不好,就是差书。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一本书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去读的这个人。
但是我们一般入门者读书都是有一定的视野局限的,这是我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一个规律,去书店如果不是提前想好要买的书单,往往会下意识地去翻阅被摆在书面进门处显眼位置上的书,即——畅销书。
网购图书也是同样的逻辑,决定选购一批书的时候,第一步看书友评价,评价好的书才会心甘情愿买下它。
其实难免也是会在这上面踩雷,难免会有一些读后感觉并不值得的书。
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件事也没有对错之说。
每个人都需要那些评价体系带领我们在初期读书的时候找到阅读方向。不然在茫茫书海里面新人就只是瞎子摸象。
不过,这一次我因为抱着敞开的心怀决定去读一些市面上出版的新书。
这些书往往网络上的评价少之又少。就相当于我早年间读外国文学,有时候被一些小众书吸引眼球,在网络上几乎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个评价。彼时没有勇气尝试新书,故而没有继续采购,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一次,不同以往,我采用了逆向思维,不由地想到当我们无法通过一本书的销售额或者评价去判断这些因素考虑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的时候,这本书的好坏全部取决于读书人的品味和个人喜好。即读书人通过阅读产生的真切感受。
这个想法倏忽涌入我的思绪里,让我对读书原本就溢于言表的热爱之情又增添了几分新鲜感,以前更趋向于看大数据,有一种被大数据追着跑的感受,某一天忽然觉得算法在代替我们做决定。
哪怕我已经尽可能远离网络,但是我常常会被一些平台高赞给吸引眼球,不知不觉就沦为一个被数据操控思维的人。
但是,在自己的本心里,始终这样认为——当一个人选择一本名不见经传的书、褒贬不一的书、零星几个评价的书。
你选择它的时候,这个时候它只是一本放在市面上被兜售的商品,当你将书拿到手中,也只是书架上新增了一本书,仅此而已。
关键在哪里呢?
当你认真读完这本书,亦或者这一本书的一部分,得到某种启发,感到心情豁然开朗,它就可以被定义为一本好书,一本值得你推荐给大家传阅的书。
当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如果一本书被放在那里,谁也不去看,谁也不去思考,那么它就只是一本书,当你赋予了它以意义,那么它的传播价值就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
02
我想要成为这样的一种人——鉴别一本被作家书写、被编辑校对,被印刷出版出来的书的价值。
对感兴趣的书籍,以我自己的理解阐述,并且推荐给有同样需要的读者朋友。
傍晚时分去水果店买苹果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加深了这个此前只是以片段一闪而过的想法。
分别被记录在备忘录当中,以只言片语的形式。
“……别人看这本书没有感觉,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了觉得有阅读的价值,你就可以推荐,你相信这本书传输的观点,你汲取了这本书的营养,想要将它分享给别人,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有时候不是书好,而是你好。反之亦然,有时候不是书不好,而是这本书不适合你。”
走出水果店那一刻,那些个想法汇集到一起突然变成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构想,都是基于这之前读了不少的书。
虽然我目前仍然觉得自己是个读书入门者,但是随着近两年来不断阅读和保持定期输出的习惯,让我愈发相信自己读书的品味,而且这件事带给我的影响的确是好的。
我也时常会为自己保持阅读这个良好的习惯而感到自豪。每当陷入迷茫、丧失勇气、感到悲伤的时刻当中,书籍一直常伴在我左右。
在我身上积年累月一直保持着一种莫名的乐观,是因为我常常愿意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也并不排斥人性真实的一面,我坚信这与阅读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联。
真正好的书,从来不含恶意。人在江湖飘,越单纯的人越容易受到伤害,但是读书的人可以保持住内心的清明。
从始至终,我都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不愿意一味地追随他人的步伐去阅读,追本溯源才是我的乐趣所在。我想这也会是建立起自己阅读体系的起点。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一如既往将有阅读价值的书籍继续推荐给读者朋友们。
我现在比较愿意相信时间的力量,这对我而言不再是一句口号,以前总是想方设法去管理时间,但是时间也是一个不服管教的家伙。如今,切身地感受到时间是可以触摸的,她很温柔,她的存在不是等着被人类驾驭,而是当你静下心来,会探索到她的轨迹,时间何尝不是一个陪伴者呢?
以前做什么事情,都会希望在第一时间得到一个答案,读一本书,我不会觉得需要看两天,巴不得一个晚上就看到结局。那时,没有意识到读书也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摸摸头,没有责怪过去的意思哦~图片)
现在我做出了改变,保持着读书的节奏,一天同时会阅读多本,提前列计划,精力和时间两者都充沛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的一种阅读习惯,偶尔也会错乱,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都保持着内心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