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格物邦原创文学历史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2017-10-25  本文已影响811人  格物邦

文/郁金香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写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曲折人生,她的名言佳句也可用在她自己身上,也是多数人的人生写照: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01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父母都是名门之后。12岁发表文章,一生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剧本,代表作如《海上花》、《色戒》等均被搬上银幕。

她的出身和成就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常人可望不可即的,但如果单就亲情来说,她一生家庭单薄,缺少亲情,着实令人怜悯。

张爱玲小时候,父亲渐渐学坏,花天酒地赌博找姨太太吸大烟,张的母亲不满,最终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不去管她与弟弟。父亲又再娶,张的继母也是名门出身,父亲与继母都吸大烟。

张爱玲小时候,继母对她姐弟俩很不好,她偷跑去看她妈妈和姑姑,为这小事,继母怂恿自己的父亲暴打她,关她禁闭。

张爱玲无法忍受父亲与继母。1938年,18岁的她逃到亲生母亲和姑姑那里。但母爱很短暂,她的母亲也是个自私的人,她后来选择自己去游学,断掉张爱玲的学费。

张爱玲早年家庭合照

02

1939年,张爱玲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母亲去探望她,拿走她仅有的800元奖学金去赌博,让她的学费生活费悉数落空。

张爱玲亲情的缺失,大部分是因父母自私自利导致的。她渐渐也学会了对亲人的不闻不问,形如陌路。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一针见血地总结姐姐心里的症结:

小时的成长所受的种种挫折,致使张爱玲形成自我封闭的世界——自卫自私自我耽溺。

父母对她的冷漠无情,让她没有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因此她对她的弟弟也亲情淡薄。

1944年,张子静长大后无所事事便与同学开办杂志,向当时已经大名鼎鼎姐姐张爱玲约稿,已经红得发紫的张爱玲拒绝了弟弟的请求——理由是她认为弟弟的刊物不出名,会败坏她的名誉。

张子静到了结婚的年纪,向姐姐张爱玲求助,但是张爱玲却以没条件帮助,并且自己的钱只够生活的理由拒绝了弟弟的请求。

张爱玲弟弟张子静(右)与孙世仁在张家故居合照

03

很多人讨论过张爱玲为什么可以拿钱回报姑姑,却始终不愿意搭理自己的亲弟弟。在张爱玲作品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丝踪迹:她对感情与金钱有着特殊的清醒和理智。

1944年,张爱玲经历第一次婚姻。24岁的张爱玲遇到胡兰成,已经有几次婚姻的胡兰成爱上张爱玲,胡兰成比张爱玲大15岁,是一个情场老手,有文学功底,俩人见面很谈得来,一来二去,两个人渐渐相爱,结婚住在了一起。

可这场婚姻维持一年不到,胡又爱上17岁的女护士,俩人又以夫妻相称住在一起了,胡把此事也告诉给了张爱玲。

1945年日本投降,胡兰成汉奸身份坐实后逃走,在求助朋友时又跟大他两岁的女人以夫妻名分住在一起,还一起去见张爱玲,张爱玲这才彻底失望。

等到1947年胡兰成平安无事,埋名当了老师后,张爱玲经过一年半的考虑才向胡提出离婚。人们以前都说她慷慨大方,分手了还不忘寄给胡兰成“分手费”30万元。

其实也是相交之初,张爱玲提起需要还母亲的钱,于是胡兰成某次拿了一箱钱来给她,“她对币值完全没数,但是也知道尽管通货膨胀,这是一大笔钱。”于是后来她剧本一卖了钱,就全都还了他。

后来张爱玲在美国跟剧作家赖雅结婚,年龄相差近30岁,关系如同父女。张爱玲照顾赖雅十余年后,赖雅去世。直到1995年张爱玲在家中独自长眠,她的身边再没亲人。

张爱玲与赖雅(左) 中年张爱玲(右)

04

有人说,张爱玲一生从文字到为人都透着一股冷酷。

其实冷酷不一定是源自内心的薄情,有时候,它可能只是一个人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你一定也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看起来刀枪不入,卸下外面那层坚硬的壳,里头其实是满满的无助和孤寂。

有种说法是,世间的冰冷和温情都是等量的,我们降生于人世,有人被温柔以待,就一定有人被冷眼相对。

我不赞成一个人面对伤害过后要选择原谅,哪怕这份伤害来自骨肉至亲,可我也希望你学会放下。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抛开功名不谈,幼年张爱玲在原生家庭中饱受苦难是她的不幸,责任在于她的父母,这份苦难扎根在她心里,随着时间发酵,最终成为了她的冷酷和才情。

尼采说:当我俯视深渊时,无尽的深渊也在回望着我。如果张爱玲后来真正放下那份骨子里对亲情对爱情的失望,她或许能找到一个跟自己达成和解的方法。可惜的是一直到最后,她也没能成全自己。

也许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

话说回来,如果她真的做到了。可能这世界上也就只是多了一个平凡女子,而少了一个风华绝代的张爱玲。


  书籍推荐:《半生缘》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

                                            最初连载于上海《亦报》

                                            1950年张爱玲三十而立

                                                  经历过困顿 成名

                                                      战争 离异

                                        这篇故事浸透了她半生的风尘

选 段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已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的时候。”说那句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