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
首届茅盾文学奖的得主中就有咱邓州人,他就是凭借《李自成》(二卷)而获奖的大名鼎鼎的一代文豪——姚雪垠。
姚雪垠,现代小说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豫西南邓县文渠乡西部、刁河东岸姚营寨村(今属九龙镇)一个破落地主家庭;
姚雪垠,由于家境窘困,据说刚出生时,母亲准备将其塞尿罐溺亡,幸为曾祖母所救;
姚雪垠,成长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当时水灾旱灾不断,加之瘟疫侵扰,老百姓无以为生,为了保命老百姓或外出逃荒或铤而走险,土匪遍地,据说他9岁那年,土匪攻破姚营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烧光,从此他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居住;
姚雪垠,在县城里,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那个时段他一有空闲就爱听艺人说的《施公案》、《彭公案》、《三国志演义》等,原本他从小就是听着外祖母口中的故事长大的,也许由此激发了他的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
据说,姚雪垠1924年小学毕业后,到信阳上中学。那年冬天,因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不得不提前放假。也就在回乡途中,姚雪垠与他二哥和其他两名学生一起被一个叫李水沫的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不久英俊伶俐的姚雪垠被一个土匪小头目认为义子,在土匪窝里的这段特别生活持续了100多天,这种特殊经历,据说成为了姚雪垠后来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
此后四年多,姚雪垠基本上失学在家。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阅读了许多“五四”新文学作品,也阅读了一些俄国作家的小说,点燃了他对新文学的兴趣,增强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不满(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姚雪垠曾两次到具有进步色彩的军队中去当兵)。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入学后不久,即参加进步活动,开始接触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性论著,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年暑假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
image.png邓州市在花洲书院建有姚雪垠文学馆
姚雪垠文学馆前门匾额“姚雪垠文学馆”为当代文学家周而复亲书。正房匾额“文坛飞将”为当代文学巨匠茅盾书写。楹联为当代书法家张志和撰书:“瑞雪无垠,得晴日自成气象;姚黄有约,与桃李共沐春风”。西厢房楹联为著名作家魏巍撰书:“名满千载传后世,文星百代照南阳”。东厢房楹联为当代文豪、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撰书:“笔底风雷传闯史,胸中浩气贯嵩云”。此院楹联匾额组成了极高品位的书院楹联文化。
正房陈列着姚雪垠生前的生活、工作用品,及其主要获奖证章;西厢房布展着姚雪垠70年的艰苦创作历程,分四部分:情系故乡,追求光明,投身民族解放洪流,风雨岁月。东厢房布展着姚雪垠的文学艺术成就,分四部分:文坛交往,享誉中外,缅怀与纪念,大家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