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的最大化行动:现金流视觉化,用眼睛下决定——帅健翔
主动存钱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难以养成的新习惯。而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存钱成败的关键,在于三个字:视觉化。视觉化通俗来讲,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出来,并让自己看到,以方便自己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也许你会想,为什么是视觉?而不是听觉、触觉,或其他感觉?原因很简单。有一次,我在做讲座时,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人有五感,我们就是利用这五感,形成对这个世界的综合感知的。我想问问大家,如果有一天,上帝跑过来,告诉你要收走你五感中的其中四个,只留下一个,这个感觉会伴随着你终老,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还记得,当时在场99%的同学,都选择留下视觉。当然,还有1%的同学,选择留下味觉,因为他们说自己是个吃货。我相信权衡之下,你的选择也一样。因为,你会发现味觉、嗅觉只用于一日三餐,在一天中所占的时间有限,如果没有了,无非是失去了品尝不同美食的快乐,但对生活的影响有限;而听觉、触觉也只用于与人交流、听音乐等,如果没有了,确实会产生不便,但同样也是影响有限。人每天最多的就是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如果失去了视觉,世界将失去光彩,生活也会产生巨大的不便。严格来讲,其他四感,是难以替代视觉的作用的。
所以,我们知道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是用眼睛来获取信息、感知世界的。这个“主要”的频率我还专门统计过,占了70%~80%。我可以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说话,也可以一天不听音乐,但我无法一天不使用眼睛去看点什么。视觉化是帮助我们建立新习惯的最快捷的方式,眼睛看到,大脑就能确认,新的反馈和回路就会形成。做得越多,看得越多,头脑中好的习惯,就会慢慢替代掉坏的习惯。
视觉化行动1:亲手记账
每当我给朋友们、学员们提起记账,他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啊,我知道!记账软件(App)嘛!”然后大家就会跟我分享:“老师,我有记账的习惯!”或者他们会兴高采烈地说:“老师,我一直在用某某记账软件,真的非常好用,非常方便,我要把这款软件推荐给你。”
我总是冷静地反问:“你们记账记了那么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大家开始变得支支吾吾的。可见,他们记账是记账了,但久而久之,这成为他们的一个机械化的动作,而这个行为对他们的启发和意义,他们都没有感知到。
甚至我问其中一部分人:“你记账一年了,去年你一共用了多少钱呢?”
答案是:“不知道啊!”
我接着问:“不问去年了,上个月呢?一共用了多少钱?”
答案依然是:“不知道啊!”
我继续问:“那你昨天记账了吧?昨天一共花了多少钱呢?”
对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几个问题你不妨也问一下自己,你就会知道,这确实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情况。表面上是记账了,但实质上,账还是没记住。那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呢?
用记账软件来记账,好处是方便,但坏处也是方便。没错,问题就在于,记账软件的使用,太容易、太轻松、太方便了。因为记账软件本来的设计就是要简单易用,这个输入的过程太快了,没有痛苦,也没有投入度,所以到了最后,你什么也没学会,你什么都没记住。
改变的秘诀是,返璞归真,用小本子手写记账。因为记账的目的,不是把账记下来,而是提醒你用钱、存钱的多少,提升你对金钱进出的觉知,从而形成反馈机制,来调整自己有关金钱的行动及行为。所以当你一笔一画写的时候,你的头脑就会确认:哦,原来今天用了这么多钱,明天可能得少用一点。或是:哦,今天存钱了,不错啊,终于开始了,明天得继续!
具体的做法很简单,拿一个普通的单行本,把一面分为四列,表头上分别写上:日期,存到的钱,用掉的钱,赚到的钱。然后每一天,把属于每个栏目归类的金额,记录下来。记录支出时,请同时在金额旁边,用两个字简单地记录支出的项目,比如,“30买书”“25午饭”代表你用了30元来买书和用了25元吃午餐。并且,记录必须事无巨细,每一笔钱的进出,都要进行记录,哪怕是坐公交的2元。
刚开始进行记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日期”和“用掉的钱”这两栏能填满。而且你会越填越心虚,怎么自己一直在用掉钱,而“存到的钱”和“赚到的钱”两栏空空如也。然后你遇上了这本书,开始执行我告诉你的存钱方法,“存到的钱”这一栏,每天也能填上了,你心里开始变得踏实。
甚至你的思想也会开始转变,你会发现存到的钱才那么一点,用出去的钱却那么多,慢慢地你在用钱的时候就会更谨慎。你也会发现,每天都要用钱,但每个月才赚一次钱,只有发工资的时候,“赚到的钱”那一栏才会出现数字,你就会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一些改变了。
通过亲手记账,你会形成新的“脑回路”:花钱使我难受,存钱使我快乐。 帮助你降低消费欲,更理智地支配金钱,才是记账的真正目的。当然,在你不断往后学,开始使用我教你的打造多渠道收入的方法时,不用等到发工资那天,你也能时不时在本子上填上赚到的钱了。
未来某一天,你的人生就会实现反转。从有收入的那天开始,到今天17年过去了,我还在用这个记账方法。反转的那天,你会发现,你每天都能在“赚到的钱”和“存到的钱”上面填写,而“用掉的钱”会时不时地空空如也。让我们共同期待,属于你的这一天,也很快会到来。
视觉化行动2:出门只带50元
曾有一段时间,为了降低自己的购物欲望,也为了戒除自己会不知不觉用掉钱的习惯,我出门的时候,只会带50元的现金,并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关掉,也不带类似羊城通等消费卡出门。
你可能会反驳,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多方便啊!我想说,确实是方便。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支付方式,到底是方便了什么?答案不言自明,方便支付,等于方便花钱,也就等于方便你更快地把钱花出去。听懂了吗?因为方便你更快地把钱花出去,所以原来付现金可能要30秒,刷信用卡可能要10秒,而二维码呢?只需要1秒。无论你买一条口香糖,还是买一部苹果手机,都只用1秒。
更本质地讲,为什么要停止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在线支付工具呢?因为这些App的设计,就是要剥夺掉你“正在花钱”的感觉,简单说,就是它们会让你感觉不到你正在花钱。以前你信用卡一刷,完成支付,但起码要签账单,还得费点劲;现在更快,你打开手机,二维码一扫,东西到手了,根本没有知觉,也没有感觉自己在花钱。你头脑中的回路是:手机一扫——购买完成。在整个购买的过程中,钱完全没有被看到,你完全没有感觉参与到其中,对不对?直到一个月以后,花呗的账单出来,你才惊讶: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的钱?
你越没感觉你在花钱,钱就会花得越多。现在我们想要进一步的方法,就是退一步,回到以前使用现金支付的方式上来,并且限定额度:50元。既然是要锻炼自己,养成习惯,就要严格要求,并狠下心来。这意味着,出去的这一天,我可以使用的额度一共是50元。当我确认这个事实的时候,我的头脑就开始帮我重新规划这一天了。
原本想坐专车来回,现在只有50元,那就坐地铁来回;原本想去一个咖啡厅写作,现在只有50元,那就去环境优美的图书馆;原本路过小食街想挑几样好吃的,现在只有50元,可吃可不吃的就不吃了,只吃正餐;吃午餐的时候,因为只有50元,所以选美味可口的健康餐。每次想要消费前,都克制一下,不然白天用完了这50元,晚上可能就得走路回家。
我之前消费的决策标准可能是“想不想要”,或是“需不需要”,甚至有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决策标准,直接就是冲动购买。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实验,我惊讶地发现, 比起原来不知不觉地、无度地消费,设定额度的方法让我有了限制,用得更少,常常一天下来就用30多元,甚至20多元,根本用不完50元。
后来想想,这方法能奏效,是因为这种限制相当于给我多加了一个决策标准:比起“现在不喝那杯饮料”,可能“今晚得走路回家”更痛苦。在这种强有力的标准之下,我形成了更高的克制,可买可不买的,都选择了不买,也就基本排除了出于冲动的消费。当然,如果对你来说,限制在50元实在太难了,可以试试从100元做起。视觉化行动3:“钱能”储蓄罐
钱除了是工具,从心灵的层面来讲,还是一种能量。所以,每次花钱的时候,你的总能量就会少一点;每次存钱的时候,你的总能量就会多一点。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是,当你开始回归到使用现金的日常时,就会发生找零的情况。我见过不少人家里零钱乱放的状况——他们家里的现金,特别是零钱,都是七零八落地随手放置在各个角落,这时候,他们的钱的能量也是零碎和分散的。
“钱能”储蓄罐的目的就是“聚财”,就是把这些零钱的能量统一起来,变成整体的能量,从而吸引更多钱过来。当然这个储蓄罐,并不一定需要是那种正儿八经的、招财猫造型的存钱罐,因为它们通常只能放硬币,而且容积可能不够。我自己最喜欢用的,就是每年中秋过后剩下的月饼盒。那种铁盒子品质好,容积足够,有盖子,也方便摆放。
每次回到家,如果我口袋里还有剩余的钱,5元、10元或20元,我就往月饼盒里面放。有人可能会问:那需要一直放着吗?比如,放上一年,直到盒子里塞得满满的,再去使用里面的钱?
我的答案是:不必要。我自己的习惯是,每当凑够50元或100元的整数,就拿出来使用。比如下次出门前,我看到我的储蓄盒子里有3张10元、1张20元,我就拿出这50元作为出门的备用金,其他的数张1元和5元,就让它们依然躺在盒子里。这个方法虽然简单,听起来也很容易,但我建议你还是试着做一下,坚持一段时间,如三周以上,你会对钱有全新的理解!
视觉化行动4:把所有的钱数一数
如果想再进一步提高觉知,那就得让一个东西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对钱来讲,也不例外。我问你,你有数过自己拥有的钱吗?如果没有,那钱对你而言,可能真的就是数字而已。你都没摸过、没数过,你怎么确切地知道,它们存在过呢?
说起来也不怕你们笑话。在我头一回存到100万元的时候,我做了件自己现在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那时,我在新东方上课,课时费每小时500元,每天上12小时课,暑假连续上60天,暑假班在8月底结束。通常到了9月,就是招生的淡季,新东方的老师们百无聊赖,就会相约出游。记得某次暑假班后,我的存款达到了100万元,我就拎着一个最大号的行李箱,到银行里,把一箱钱拉回家。我还记得,当时银行的经理也非常尽责,他表情凝重,再三跟我确认,我是否被诈骗了,或是家人被绑架了,需不需要帮忙报警。他想得知我一次取那么大一笔钱的用途。我也耐心地告诉他,都没有,我只是想把钱提出来数一数,然后再存回来。
然后,我就在房间里边放着轻快的音乐,边一张一张地数起钱来。
我的老师朋友们给我打电话说:“帅老师,要不要一起去旅游啊?”
我说:“我忙着呢!”
他们说:“你忙什么呢?”
我说:“忙着数钱。”
这么说的目的,并不是炫富,有100万元也没有多富。
关键是,我想知道100万元是什么?它们加起来有多重、多厚,摸上去的手感怎么样?小时候也常听别人说百万富翁,但为什么等我存到100万元的时候,我没有据说的那种百万富翁应有的喜悦感?我想知道,我到底是没有“富翁”的感觉,还是没有“百万”的感觉?
所以,我得告诉我的大脑,100万元,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并让大脑产生深刻的印象。不然,结果就会像富人们所言,“钱只不过是个数字”。这句话其实有两层含义,表层的含义是:富豪们的钱很多,最终呈现出来就是个数字,因为钱太多,怎么用,这个数字的变动都不大,财产是12位数的时候,用的钱都是8位数、9位数,感觉就是数字,没有变化。
但深层的含义是,如果你不把钱拿出来数一数,不把它具象化、视觉化,那么,无论多少钱,对你来说,就只不过是个数字。这样的话,你可能就会不知不觉地把钱花掉,因为你没有意识、没有觉知,你没有认为你在花钱,你以为你只是数字在改变而已,直到这个数字变成三位数或两位数,你才发现原来你没有办法守住钱。
所以,无论你现在有多少钱,你都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把它们提出来,数一数,你对钱就会有全新的觉知。而我当初数这100万的感觉,现在还记忆犹新,两个字就可以总结:很少。因为当时边数,我边把每100张100元,系成一捆,也就是1万元,最后发现100万元就只有100捆;这捆买台电脑,那捆买部手机,旁边的一捆再去趟,感觉好像一不小心,就能用完。后来,我还把厨房的秤拿过来,称了一下,1捆大概是115克,100捆就是11.5千克,我对钱再一次增强了认识,原来100万元才20多斤,果然很少。
100万元,在我的头脑中,非常多,因为它是这么一串数字:1000000。但实际数一数,又非常少,于是我就形成了新的认识:这只是个起点,还是需要努力去赚钱,并尽力守好这一份钱。
我们曾经都以为,是先想到,再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是先要看到,才能做到。请记住,看到可能性,是实现可能性的第一步。而越原始的方式,和钱的连接就越强,就越不容易用掉,越容易存下来。
如果要重新问一遍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视觉化?我想告诉你,人类最强大的本能,就是用眼睛下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