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

晚唐诗人罗隐“十上不第”,暮年终遇伯乐,还深受当代伟人欣赏

2021-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渴死之水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诗被毛主席用来评价梁武帝萧衍。

1967年,毛主席在评论其他问题时,再次引用了这句诗。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罗隐的《筹笔驿》: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正是全诗的点睛之句。

毛主席非常喜欢这首诗,他读此诗时,在标题和每句末都画了圈,并手书此诗,留下两幅手迹。

毛主席是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却多次引用这句感叹时运的诗句,可见他对这首诗及其作者有着不同一般的评价。事实上,毛主席圈点最多的诗人,既非李白,也非杜甫,而正是罗隐,毛主席共圈点他的诗歌达九十多首。

罗隐,原名罗横,字昭谏,是唐末钱塘人,也即如今的杭州人。罗隐是晚唐的顶级诗人,当时可谓名动天下。因其诗文成就极高,元朝西域文学家辛文房在著《唐才子传》时,将他列入其中,称他“少机敏,善诗文,诗笔尤俊拔”。

然而,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一生却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在憋屈和愤懑中度过了大半辈子,直到晚年才赢来转机。

罗隐出身在一个官宦之家,曾祖罗僊,祖父罗知微都曾入仕朝廷,然而却都是官不过县令,因此罗隐的身世并不显赫。

罗隐少年时便“诗名于天下”,备受世人推崇,他自己也是意气万丈,志存高远,准备通过科举博得功名,干出一番事业。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26岁的罗隐第一次到京师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然而志在必得的他却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虽然出师不利,罗隐却未气馁,他此后连考了七年,却都榜上无名。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几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可每次都是黯然而归,落了个“十上不第”的难堪结果。

罗隐之所以在科场上屡战屡败,并不是才学不逮,而是其性格与世俗格格不入,他的文章,语言辛辣,用词锋芒毕露,直指当世时弊。中国社会历来讲究圆融中庸,罗隐的这种风格是犯大忌的,而考官们都是从官场的尔虞我诈中拼杀出来的老奸巨猾之徒,他们犹如一潭浑水,让人既不知深浅,又难分表里,他们最容不得的就是罗隐这种清澈耿直的书生,他又怎么可能在这些人的手掌里脱颖而出呢?

连续遭遇挫折的罗隐,在愤恨之中,变得越来越孤傲,他第十次不中后,一怒之下把原名罗横改成了罗隐。一个本来准备依仗惊天才华横行天下的豪放之士,被折磨得心情晦暗,打算隐于世外了。他的一首《自遣》诗最能反映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无奈,诗中写道:“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不是那种不懂世事,不知进退的狂士,他熟知社会规则,对官场生态洞若观火。他在一首咏鹦鹉的诗里写到:“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他明知如此,却百折不回,始终不改其志,因而也一直不能被官场接纳。

每到冬天,达官贵人盼着下雪,下大雪,他们可以借着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拥炉饮酒,赏雪赋诗。可是罗隐却在他的诗作《雪》中写到:“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一下子扫了老爷们的雅兴,岂能不遭忌恨?

唐昭宗喜欢看耍猴,就封了耍猴人“孙供奉”的官职,还赐他五品官员才能穿的朱绂。罗隐听说此事后,愤而挥笔,写下了《感弄猴人赐朱绂》: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连皇帝都敢讽刺,罗隐的仕途,自然成了一条永远不能走通的路。

毛主席曾说:“司马迁的《吏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才写的,《红楼梦》、《水浒传》也不是因为稿费才写。这些人是因为有一肚子火才写的。”而罗隐正是憋着“一肚子火”在写诗的,毛主席喜欢他的诗,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屡试不第的罗隐正陷于无边的酸楚和苦闷中时,一次与故人的偶遇更是让他感慨万分,从而留下了一首传世佳作——《答云英见诮》又名《赠妓云英》。

《唐才子传》是这样介绍这次偶遇的: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

当年罗隐赴长安赶考途中,在钟陵的宴会上遇到了歌妓云英。12年后,罗隐又一次落第,归途中,在钟陵重遇云英。两人相见后,方知云英仍是风尘中人,云英也拍着掌与罗隐调侃道:“原来罗秀才还是个白丁呀!”罗隐当即成诗一首回敬。《唐才子传》中写到:“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和云英相互调笑着,看似轻松地开着玩笑,可是这种玩笑的背后却是难以言状的苦涩,笑着笑着,就会落下泪来的。

在古代,科举历来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能否成功,往往不一定与才学有关,像杜甫、李商隐、孟郊等人科举之路都不顺,不是屡试不中就是到了晚年才跃过龙门。可是上苍对罗隐似乎尤其不公,在给了他绝佳诗文天赋的同时,却又强加给了他一副丑陋的相貌。相较而言,出身贫寒的李商隐,虽也是一路凄风苦雨,却因权贵令狐楚的青睐而得以高中,又因长得一表人才,成了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乘龙快婿,终于谋得一官半职。罗隐虽然也因才学出众而得到宰相郑畋的赏识和他漂亮女儿的喜爱,可最终,却因面目奇丑而无缘东床袒腹。

郑畋的女儿读了罗隐的诗“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后,喜欢至甚,对这位从未谋面的才子情愫暗生,从此朝思暮想地想见他一面。

可是当她父亲带着罗隐来到府中时,藏在珠帘后的郑小姐,一看之下大失所望,不仅不再喜欢他这个人,还殃及池鱼,从此不再读他的诗歌。《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记载:“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罗隐虽然科举不顺,难被官场接纳,但这些都是政治原因,抛开这一点,唐朝毕竟是个文化璀璨的时代,社会上诗风盛行,唐朝的官员,无论文武,都有着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懂得鉴赏诗文,罗隐的作品,就让当时的许多高官倾倒。权势很大的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与罗隐攀上了亲戚,认他为叔父,还仿照罗隐的风格写了一本诗集,名曰《偷江东集》,意思就是偷了罗隐的创意而成的诗。

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则经常派人送信送财物给罗隐,求他赠诗,终于得到后,反复欣赏揣摩,爱不释手。

罗隐有个朋友中了进士,罗隐写诗祝贺,朋友的父亲却说:“儿子及第我并不高兴,高兴的是得到罗公诗文一篇。”可见罗隐在当时的诗名之盛。

罗隐不仅诗作优秀,散文成就也很高,讽刺散文更是当时一绝。他久试不第,困居长安期间,撰写了小品文集《谗书》,目的是为了“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他用犀利的笔触,辛辣讽刺时弊,一时名满天下,可是也正因为如此,体制内的官员们对他愈加反感厌恶,结果是“谗书虽胜一名休”,他的科举之路也更没有指望了。罗隐自己也说:“他人著书以为荣,比为富贵,己之书则因以而辱,以困穷,仅自取谗,因以为名。”

同样以讽刺杂文做匕首和投枪的鲁迅,对罗隐的小品文的批判精神和讽刺艺术也极为欣赏,他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对晚唐小品文评论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隐虽然在唐朝蹉跎了大半生,然而,上苍终于没有浪费他的一身才学,他在晚年时,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吴越王钱镠。

一生不得志的罗隐,晚年目睹唐朝的倾覆,而自己已经老迈,于是便返回老家杭州,准备了此残生。却不料吴越王钱镠对他的诗文人品极其欣赏,委他以重任,罗隐终于踏入仕途,而他已经55岁高龄。此后,他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一直到77岁才去世。

罗隐在吴越时,篡了唐的军阀朱温也用右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前去,被罗隐断然拒绝。他还建议钱鏐讨伐后朱温,灭掉这个唐朝的叛贼。他说:“王是唐朝之臣,发兵北伐义不容辞,纵使不能成功,也能保住杭州越州之地,称帝于东方。怎么能向北称臣,做羞辱之人呢?”钱鏐原以为罗隐被唐朝长期打压,心中定然对唐朝充满怨恨,没想到他以大义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对他的人品更加钦佩。

罗隐临终前,钱镠亲往探视,看着弥留之际的罗隐,他潸然泪下,伤心地说:“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再难继此才”。这是一位王者对一位才子的最高评价。

钱镠是一位史上少有的体恤人民的明君,毛主席更是千古伟人,人民领袖,罗隐的道德文章能得到他们的高度肯定和欣赏,可见其成就之高,足堪名垂青史。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