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学习与实践小屋》之二: 交流2
上一篇:
三、 交流的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这是最早的模式,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case 1】看到Channel,往事历历在目 。2012年,参与BASF的一个化工EPCM项目时,德国业主经常强调:Communication Channel(沟通渠道),当时很不理解。沟通渠道,顾名思义,就是人员沟通的方式吧。慢慢地,发现了其中的理念。德国人很关注沟通渠道:开会、电话、邮件、周报、月报等等。每个方式都要具体到任务名称、参与人员、具体时间等。开会前,乙方要提前发出会议邀请(Invitation),并在邮件邀请中明确会议内容,也就是Topics,以及参加会议的人员层次:参加(直发邮件)、选择参加(抄送邮件)、被告知(抄送邮件)等。这样,节约每个人的时间。
西藏,一画友拍摄香农——韦弗模式, 1949年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首次提出,又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其内容主要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为传播过程研究更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受者、噪声六个因素,这里的发射器和接收器起到了编码和译码的功能。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收到噪音的干扰(例如,在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时,天线接收功能不好,电视信号弱而非电视信号又过强,造成图像不清晰;教室里光线过强,影响了显示在屏幕上的投影图像的清晰度;教室外过道上的谈话声过大,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授课及学生听讲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噪声的影响),产生某些衰减和失真。在这个模式中,提出了噪音概念,指明发出的信息和接收者收到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的。
第三种是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之一,1954年由威尔伯·L·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首次提出,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该模式更注意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交流的效果。
描绘大众传媒过程比较完整的模式是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之一,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创立,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其主要内容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