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散文

岁月静好,愿独守心的静处

2016-11-14  本文已影响138人  波波不是一棵菠菜

某日,在文摘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农民为一家寺院送豆腐,看到和尚们整天在那里静静坐着,很享受的样子,很是好奇,就请求加入进去体会一下,不想刚坐定没多久,就想起有人若干年前欠他的一笔豆腐款还没收齐,当即起身告退,找人要账。

我们无法查证这个故事的真假,权当一则寓言故事。对于卖豆腐者而言,挣钱比打坐更重要。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社会突然“快”了起来,反而很难“慢”下来。在父母眼中,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买房人眼中,再不出手就会后悔;在感情中,细水长流似乎成为了奢侈。慢的生活,静的享受,在快的生活节奏里面,让我们高不可攀。

星空下的我们

著名散文家毕淑敏在书中《星空下的灵魂》里面说道:喜欢“慢”这个词。你看,造字者多么聪明!它是竖心旁。说明“慢”这件事情,并不是来自动作,而是来自内心。心静则慢,慢则会心安,心安则生活幸福。说起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现实中,这一点都不简单。

或许,因为物质文明的“困乏”,古人十分看重静的状态,静的生命力被推崇。天黑了,人累了,没有如今的折腾狂欢,早早睡觉,补充生命的精力,让身心气爽。这个静,既是状态,又是能量。有段时间,发现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看书,身边的手机,牵引着思绪,未看多久的书,就忍不住拿起手机看信息。相比古人,我们少了那份“静”,或许,杂念太多,抑或烦心太多。湖面上的水,看上去是静止的,微波不惊,其实湖面下有着力量在集聚。古人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对于我们来说,似乎也是一种“奢侈”。

林静的静谧

过往,喜欢在傍晚的时候,静静的在公园的林间漫步,放下身心的包袱,放飞心中的思绪,让身心化为林中的草木,感受着天地间独处的那份静谧。静静的空间里,没有城市的车马喧嚣,没有纷争的名利困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可以听风佛过林间的摩挲声,可以看天边夕阳留下的余晖倩影。大自然的怀抱里,甘做一颗静静的小草。想想该是一件多么惬意自在的事情,不觉让人心旷神怡。记得小时候,傻乎乎的会守着一窝蚂蚁玩一下午,看一只只小家伙,穿梭在土沙间,好不欢乐,简单纯粹的乐趣。现在,却在一群人里的聚会中,却感觉是一群人的“孤独”,纵使喧嚣欢乐,也没有儿时“静”的快乐。社会进步了,物质供给更加丰实了,然而,想在今天能够体会到静、享受静的状态,却成为了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古人对静的要求是,九里之内听不到牛叫声,显然,现代社会无法找到这样的地方了。只是,在独处的时候,渴望那种发自内心的静.在漫步林间的时候,能够感受那份静的自在.这个世界,是否还有那片桃花源呢?或许,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等待着有缘人的”闯入”。

吾心安处是故乡

吾心安处是故乡,心安才能够安放。或许,我们方能理解老子口中的“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因为已经不需要,心里有桃源,随时都能够安放,不必跑来跑去,徒劳心神,费心费力.古语也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过往,对于此不甚了解,还觉得古人故作高深,清高傲骨之人才能够做到隐于隐.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明白:有能力的人希望依靠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真正有能力的人却匿于市井之中,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朝廷,做到真正的归隐。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想平静归隐的心,总是被外界所阻隔,或许是你我的修炼不够,纵然深处深夜寂静,内心也难免躁动不已。

或许,心静与安好,并不是简单的独处,内心的静谧,身心来感触外界,获得体验。只可惜,我的静在闹市,希望也能够安好,那么生活处处都是“桃花源”


小宇

喜欢音乐,热爱文字;玩转PPT,舞弄运营;台上讲课,台下主播。看书写作,品位生活。这就是我,一个80后,不一样的色彩!很高兴,遇见您。愿我们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很高兴遇见“您”

原创记录生活,岁月寂寞有声。

梦想照亮前方,声音温暖空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