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的差距来源于三个方面:圈层差,认知差,信息差(1.18)
1任何事情的差距来源于三个方面:圈层差,认知差,信息差。
2我一直觉得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善于观察大势,其实也是一个挺重要的能力。因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小确幸,其实都是跟大势密切相关的。
3宗庆后的父亲在1944年的时候,跑到南京的汪伪政权底下去谋职业,结果第2年,汪伪政权就垮台了,他还被抓进牢里,差一点死掉。
1946年的时候,又跑到南京国民政府那里去谋职业,结果1949年,国民政府就垮台了。他不仅失业,而且后来还因为这一段经历,而遭受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磨难。
这就是因为看不清大势,而给自己、给家庭、给后代,都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4那么怎么才能拥有体察大势的能力呢?
我觉得主要是三点:
一是要学习基本的知识,掌握好的分析框架。例如对经济学、政治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尽管未必要精通,还是要有所了解。对于历史有一定的研究,知道事物、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是要多方了解信息,不能在信息茧房里面去判断。如果只是看到自己的周边人是怎样的,听到周边人是怎样说的,于是就认为世界是怎样的,那就像井里的青蛙一样了。很多事情是只有掌握足够多的信息,才能作出判断的。
三是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能光凭直觉,或者放弃了自我思考,盲目地听那些所谓的专家们怎么说。在掌握规律,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自己去分析,比听别人说靠谱得多。
5所谓天使,不过是善良天性的闪光。
6迄今为止,我对NMN的态度是中性的,就像我对另外一种平民青春药二甲双胍的态度一样。为了保持健康和青春,人们健身跑步洗冷水澡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他们口服某种药片也是同样道理。医学上的实证需要很多年才能出结果,在此之前总有人类中的一小部分会去先尝试。与此同时,我也不会鼓励人们那么去做,因为其中需要的知识太过专门,我不想用名词解释名词,除了证明我什么都不懂之外没有别的。
7当然,我作为写作者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人体的衰老就是细胞(第一个名词)的衰老,细胞的衰老体源自线粒体(第二个名词)的衰老。线粒体相当于是细胞的发动机(第一个比喻),发动机破损或者老化,当然整台车就会渐渐失去动力(第二个比喻)。线粒体这种发动机想要良好运转需要一种“机油”(第三个比喻),叫做NAD+(第三个名词)。衰老就是因为NAD+在体内含量不足,造成线粒体工作不足,因此细胞的修复能力下降,细胞衰老。而想要提升NAD+的数量,就需要增加供应合成NAD+的原料,也就是NMN。
8青春也是一种信仰。如果一个人强烈地希望自己拥有青春,那么多半他就能够延缓一点衰老。这是因为青春本身不是目的,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拥有青春之后,可以投入去做一点有青春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9我认为那些事情才是延缓一个人衰老的原因,只是人们对此信心不足,需要一个青春来寄放自己的信心。然而青春毕竟没有实体,最终信心一定会落到不老仙丹上。无论这种仙丹是石钟乳还是精气,又或者是二甲双胍还是NMN。说到底,那就是人们热爱现世,觉得人间值得过活,这倒是一件好事。
10若是你具有鸟瞰的视角,你便可以从高空如实得见整个情况的两极,世间有善有恶,你好像居高临下,看到善恶的全景,然后,你开始觉得地上那些相爱、相杀或没做什么的小人儿,实在微不足道,最后,当你回过头来,却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宏观》
11
基于大历史的转身、中国经济范式的转换、中美对峙的需要、顶层设计的意图等等因素的考量,A股证券市场这一次最有可能走成“慢牛”。
只是,此次“慢牛”的呈现,可能需要以一种结构顿挫的方式得以实现,或者说,存量博弈、徐徐上扬的方式得以实现(总量上扬的方式往往结果就是“倒V型”),也即是说,它最有可能的核心特征就是结构,以及结构的切换和结构的抑扬顿挫。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熊市视角可以使得我们主动降低收益率的预期,以一种“慢即是快”的基本心态面对一个一个的垃圾时间,而“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急进和漂移,可能不经意间就会遭遇一连串无常的暴击和惨败。
12我相信,远古的汉字创造者所画出的每一笔,都是对宇宙万有的最原始、最朴素、也是最本质的理解。
现代人被种种科技、制度、新鲜概念层层包裹起来,几乎是密不透风,如果能由体悟汉字的一笔一划,而与古人心意相通,即能穿透繁杂,得清净,开智慧。
13“一”
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抽象符号,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道生一”,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一即一切。后引申为相同的,无二的,整体的,全部的,整个的,所有的。
《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汉书》:“元元本本,数始於一。”
《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
14“二”
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由混沌分出的天、地两极,后引申为一加一的和、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不专一、不忠诚等。
《荀子》:“权出于一者强,权出於二者弱。”
“不二”,指观察事物的道理时,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
15“三”
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二”的上下两横之间再加一横,在天地两级之间多出一个“人”,也是数目的名称,是二和四之间的整数,又表示序数第三,由此又引申表示多次或多数。
《庄子》:“二与一为三。”
《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
16《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能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
一 ,代替混沌太初的整体;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