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否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重点在于此!|《幼儿期》

2022-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不负心跳

以下内容来自于《幼儿期》这本书,稍作整理,分享给有缘人:

Joe(1岁2个月)爬向妈妈,他妈妈前面疯狂地努力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让他到外面去。她尝试着让他对帽子感兴趣,说这是帽子(hat),是这样拼写的(h-a-t)。他很快就爬到玩具球边。他模仿着幼儿中的小领导,他向她展示了这球是怎么玩的。妈妈比较了下球的颜色,给他绣了与边上绿刷子颜色相似的绿球。他又爬向一个小卡车,但是妈妈还在坚持教他颜色。

在这个小例子中,妈妈想要教育孩子的急切愿望影响了孩子与年龄相适应的、更加重要的发展需要:反思幼儿的内心世界并加以理解。其他的父母可能因为生病得挺严重、太忙、不在或者是很抑郁,无法对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多加关注和理解,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孩子理解他人的能力。

对他人以及对他人所思所感的观念取决于幼儿与他们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体验。那些不那么能够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孩子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反思并给孩子加以反馈的父母,可能会使得孩子在学习对别人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比较困难。比如说,有时候父母难以让孩子有自己的效能感,而是替代了孩子的活动,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不是努力帮孩子寻找意义。

如果父母有严重精神问题、暴力或虐待,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中会觉得了解他人的思想或愿望是可怕或者是危险的。这样的话,幼儿只会发展一点点的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而且他们去理解别人心理的愿望也会严重受损。这对幼儿接下来与别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有深刻影响。

当然,我们完全与孩子的行为相协调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而且也不需要完美。不可避免地,我们有时候会比较忙,不会总是在孩子需要时就在他身边,而且,每个人理解幼儿行为意义的能力会受到自己在童年期亲密关系体验的影响。我们赋予孩子的思想和情感不可避免地受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会发生误解和错误,但重要的是保持交流渠道开放。那么错误和误解以及对错误和误解的回应,就可以共同被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我的感触

整理完这段文字,活了30多年的我对此深有感触,也被这句“重要的是保持交流渠道开放“给感动到,因为它给了真正想要改变的父母更多成长的空间,而不是吓唬或批判。

曾经在亲密关系中的我渴望被对方看见,事实上,自己对对方的所思所感又何尝不是忽视的状态?我们常常把童年时期没有被看见没被共情到的愿望不自觉地放在了恋人或伴侣的身上,但我们的恋人或伴侣也有着他们的童年故事,说不定他们也需要被看见。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区分过去与现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成长任务。

今天问孩子喜欢跟表哥们玩,还是喜欢跟堂姐玩,他回答是表哥们,理由是堂姐比较凶。我继续问他,那妈妈有时候也凶,你为什么还愿意跟我玩,他却回答我,因为我知道你凶完我还是爱我的……

而在孩子养育的道路上,我自己也时而会出现“隔离”的状态,无法看到孩子真正的想法与需求,不自觉地成为当年母亲那苛刻严厉的模样,对此,内疚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自己内心还是爱着孩子的。但“爱”这个字其实是很沉重的,并非口头一句“我爱你”就是爱了,它还意味着责任。爱他,我得努力地看到他,也努力地看到我自己,因此我一直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坚持地走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