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专辑

我们为什么避讳谈论死亡

2020-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紫夜星沙

死亡作为每个生物体(包括人类)必然会经历的最终阶段,死亡来临之时,本能地不会欣然接受,会做最后的挣扎。

我猜想,不只是我们的文化中对谈论死亡有禁忌,可能别国文化也类似,死亡可是最重大的损失,是我们最不接受的损失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句名言:我在死就不在,死在我就不在。

在节日里欢快的气氛中,父母们甚至不许孩子们说一个和“死”谐音的字。在参加亲朋好友的葬礼之时,大家也是以一种沉痛的心情面对,私下有人谈及也非常沉重压抑。不管逝者,是孩子、青年或中老年都是如此。

上个月看了一期《奇葩说》里有探讨到关于死亡的话题,整个辩论过程现场观众、辩手、主持人、导师们都在凝重、压抑、悲凉的氛围里度过。

如无意外情况,其实不管是青年者还是年老者,对死亡是天生恐惧。在2008年512楼板晃动得双脚站不稳、教室即将倒塌的那一刻,由求生欲本能驱使着老师不顾学生安危的“范跑跑”。

而死亡又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是害怕逃避对抗就能躲得了的。不管是贩夫走卒、帝王先贤, 贫穷富贵,死亡没有高等贵贱之分,在死亡面前终于可以做到人人平等。

生物体几十亿年的进化,让每个个体 成为运载基因的载体,也就是繁衍后代,我们的一部分基因能为我们青壮年时期提升繁殖 后代的能力,从而具有多效用的那些,到了中老年时期,会让我们患上致命的病。进化只是使得我们的身体能为繁衍下一代作好充分准备,而不是为长寿和永生,因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知道我们终将离开这个世界,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可以更好的面对人生难题。我们能最大效用地利用有限的生命时光,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到未来的某一天要离开的时候,回忆起这一生,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少些遗憾和悔恨,可能会更安心的闭上双眼,而不是怀着深深地遗憾死不瞑目。

前两天看到网上新闻里说,有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早早写下了遗嘱,这份向死而生的举动,让人深受感动。在如此美好年华的年纪里,就已经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

.村上春树 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总有些人不管过了多少年也没被人们遗忘,他们留下了自己来过这个世界的证明,古代先贤哲人留下了他们曾经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后世人学习研究,在人们心中他们的精神、思想永存。

身边时不时会听到有熟悉的人离世的消息,生命长度有长有短,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还是把当下的时光用好。过好活着的、有质量的、有意义的每一天。

我们为什么避讳谈论死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