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思考学习笔记
本质思考
1.本质思考的价值
是一个人重要的基本通用型能力,能看穿事物本质发现背后的主要规律症结矛盾,可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现问题本质的4种方法
追问法,连续追问直达根因
框架法,整体分析 搭建框架 逐块推进 聚焦重点
类推法,不同领域本质迁移使用
假设法,依据事物本身理解给出假设,然后验证。
3.4种方法的共性
符合逻辑,简洁本质,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渐进过程。
课后练习
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下探的过程,不过经过练习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加快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同学作业
案例一
(一)我为什么要学习U型思考?(追问法)
想学习思维方法
为什么要学习思维方法?
想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为什么要提升思考能力?
想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
为什么要提升认知深度?
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更好的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更好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5why法的价值在于
1.通过层层追问,挖掘本质,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2.5why法的使用,对于前面“问”的部分~“如何提出好问题”起到了训练和巩固的作用,有助于习得提出核心问题的能力。
3.个人认为,5why法在“问”与“挖”这两者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快速进入,挖掘本质。
(三)5why法的适用场景
1.对自我的探索,通过不断的追问,可以挖到不曾觉察到的部分,更清晰自己的行为模式、优势及劣势等等,可以提升自己的觉察力和洞察力。
2.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适用于领导力(或心智)教练帮助学员厘清目标或找到现象背后的核心问题。
熟悉的方法框架:演讲、写作、汇报时的SCQA架构,即情境、复杂性、问题、答案的套路和框架。
职场竞争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视野和格局。
为什么自认为工作做的不错,却没有得到很多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通过乔哈里窗格来进行分析,自己知道和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和别人不知道,进行二维四象限的分析:1.自己的公开象限不够大,导致别人对自己不够了解和不够信任;2.隐私象限过大,很多以为表达了但其实并没有做到;有盲点象限,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所以本质问题是有盲点象限,公开象限不够大,隐私象限有点大。那么本质解就是自我揭示和恳请反馈。
案例二(追问法)
我为什么经常感觉沮丧?
我沮丧是因为给老板汇报工作后没有得到回应。
为什么没有回应我会沮丧呢?
因为可能是自己工作没做得好。
事实是这样吗?
不一定,有可能是老板没时间回应,有可能老板觉得没有必要回应。
老板回应工作做得不好,我会沮丧吗?
会的,可能好一些。我更希望老板为我的工作点赞。
我为何这么在意点赞?
我需要得到认同。
为什么?
我是一位自卑的人。
自卑的原因?
童年经历。
怎么解决此问题呢?
心理层面修复,同自己和解。下一次碰到此问题,要洞察到此本质原因,豁然一些。
案例三(框架法)
熟悉的方法框架:演讲、写作、汇报时的SCQA架构,即情境、复杂性、问题、答案的套路和框架。
职场竞争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视野和格局。
为什么自认为工作做的不错,却没有得到很多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通过乔哈里窗格来进行分析,自己知道和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和别人不知道,进行二维四象限的分析:1.自己的公开象限不够大,导致别人对自己不够了解和不够信任;2.隐私象限过大,很多以为表达了但其实并没有做到;有盲点象限,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所以本质问题是有盲点象限,公开象限不够大,隐私象限有点大。那么本质解就是自我揭示和恳请反馈。
案例四
2020年的春天,刘强东卸任京东掌门人,这是为什么呢?刘强东是个能人,他肯定还想干。他也还能干。他的离开肯定不是知足常乐归隐山林。一定是有不得已的原因。
那么这个原因应该就是他阻碍了京东的发展。就目前来看京东发展遇到两大瓶颈:人才储备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储备方面,刘强东是个敢打敢拼的能人,是一个“大家伙跟我上”的人,是一个能“干给你们看”的人。但是他的缺点就在于太能干了,事必躬亲,没有给手下留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此处他应该多跟马云马老师学学“我给你们授权,你们来干!”
京东很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京东物流。但是要配送速度快,势必要配送能力“供过于求”,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配送。另外京东斥巨资构建的智能仓储也同时受到阿里巴巴的菜鸟网络,以及以拼多多为首的社交电商的威胁。拼多多用C2M模式,供应商有计划的大批量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仓储的问题,使得智能仓储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刘强东不论是自身的性格,还是一贯以来强调要着重发展的物流能力,都阻碍了京东的发展。所以,他的离开或许对京东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案例五
问:为何自己一直坚持学习,却进步不大?
挖:缺乏深度思考,缺乏反复记忆强化,没有把学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知识。
破:改变只学不思的习惯,内化知识,反复强化,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
立:和优秀的人一起学习,积极思考,升级思维,共同进步。
案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