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气
公孙丑问:“老师能否讲一讲,你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什么区别?”
告子认为,对某种见解意见没有弄通的,就不要从心上去求了;心中过不去的事,就不要用气去落实。孟子认为后半句说的可以,前半句则不可取。因为心志是气血的统帅,血气充斥于人体,左右人的情绪。心志是决定性因素,气血是第二位的。
这里涉及了四个概念:言、心、志、气。言的形式是语言文字,其实质则是观点和见解;心,乃是本心、初心,初心是体,心志是它的用,是初心的外在表达,所谓“不动心”,就是不改变初心,我心已定,我意已决,我志已坚。所谓“不得于心”,是说不符合本心。气,人体的气血,生命就是一口气,志是精神的,理性的,气是物质的,气决定人的情绪,喜怒哀乐都是由气直接驱动的,而喜怒哀乐又会影响志,所以虽然志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气也会影响志。
因此,孟子提出:“持其志,无暴其气。”坚守初心,坚定志向,不要让气血恣意纵横,任由情绪泛滥。暴,本意是暴露,显露。火暴脾气,就是把情绪完全宣泄出来。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气容易泛滥,要用志去约束气。
公孙丑没能弄懂孟子的意思,于是问道:“老师既然是心志是决定性的因素,气是第二位的,为什么又说要坚定心志,不要让气不受控制呢?”
孟子解释说,心志专一,可以驱动气,从而产生具体的行为,行为是情绪的产物,心志积极,气就是平和的,心志消极,气便如狼奔豕突,不受控制;反之,如果气控制了人的所有情绪,那么它也会影响到心志,可以是增强心志的,也可以是削弱心志的。比如一个人跌倒了,或者往前走,都是因为气的盛衰,反过来它会影响人的心志,跌倒了可能就会灰心,失去斗志,顺利前进的,就会增强信心,坚定心志。
志气,这个词现在都是褒义的,指积极向上做成某件事的决心和勇气。这个志,是本心之志,是正志;志气之气,是正志所引导的勇气。其实志,不一定是正志,初心被情绪或功名利禄所左右的时候,产生的就是邪志,邪志所驱使的必定是贪嗔痴之气。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