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的故事·儿时记吃3
隆冬临近,春节的脚步近了。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孩子们的快乐季也就到来了。不必说放鞭炮、打灯笼的乐趣,单是那好吃的东西,就会让他们垂涎三尺,记忆至今。
老张说,小年祭灶前后,家家户户,开始油炸一些食品。现如今的人不提倡吃油炸的东西,认为不健康,在他们那个成长年代,由于缺油水,大家没有这个顾忌,也可能是不懂这个道理。食用油炸食品的生活习惯,表面上看没有影响当地人的健康长寿,他们村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很多,至今依然是个长寿村。
老张说,儿童时期第一好吃油炸食品是麻馓子。每年春节他们家会炸上一缸(一种农村用来装物什的器皿),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或者更长,他父母也不懂保质期,只要没坏就能吃。麻馓子,细细的,一根一根的排列,即使靠得很近也不互相粘连,麻馓子吃起来非常脆、非常的香。
他记得他妈妈是从淘麦子就开始准备制作麻馓子。先是将麦子放竹篮里淘洗,然后晾在大簸箕里晒干,运到村西头的磨面放里打成面粉,那时候要将面子粉碎成五六遍,前三遍打成的面粉比较精细、白,是制作麻馓子最好的原料。
他妈妈将这些面粉倒在一个大盆里,加少许食盐用水揉成面坯,然后饧面、切条,她和邻居大娘一人搓成条状,一人把这些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芝麻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开始制作麻馓子。
制作麻馓子需要三个人来配合,一个是烧锅的,他要把油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低也不能高,一个是把面条拉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撑、绷成粗细均匀一致的馓子线条的人,一个是把一把很细的馓子线条放入油锅里的人,她一手拿一根常常的筷子,把馓子线条在油锅里翻动,时而抖动,让它们受热均匀,待到将熟未熟之际,两手一合,一把馓子的形状就出来了,这时候,两根长筷子就可以抽出,让馓子在油锅里再待一会儿,等到煎熬上色,就可以捞出,放在旁边的篦子里篦油,这样一把馓子就算制成了。她们三个人要配合的非常默契,才能炸出一把金黄焦脆的馓子。
老张说,他小时候经常进灶房观看,看麻馓子在油锅里跳舞,欢快的起泡泡,不停地翻滚,就像他的心情一样开始欢腾。他说,有时候不是一件麻馓子好吃,而是这个等待的过程,拉长了食品的味道。
为了了解麻馓子的由来,他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麻馓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为了纪念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要禁火三天,于是当时的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也就是馓子。他们当地有人把芝麻放入面粉里来炸,当地人称“麻馓子”。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现如今,麻馓子成为各地的小吃,有人还把他当作菜品,南方的人在制作麻馓子时,原材料采用了米面,也是一种风味。老张说,他至今没有吃过。他们的吃法很简单,干吃 ,拿出来直接吃;或者用开水泡,吃起来像方便面;或者做烩菜,包素饺子,味道都非常好。
如今他六十多了,依然爱吃这个食品,时常从街上流动的小商贩子里买一些当作零食吃,为此常常惹得他爱人不高兴。他说,他不抽烟、不喝酒,就这点爱好,偷偷吃点,也蛮满足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