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茶
2020-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茶陶姑娘
我来自秦巴大山深处,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紫阳县。我生在茶山,长在茶山。犹记得小时候,每到每年农忙采茶季,清晨六点就被母亲从睡梦中拖起,带着馒头、红薯,提着一壶水上茶园。那时候误以为采茶要趁早,其实只是为了趁着天亮多采一些鲜叶。其实不然,从科学的角度而言,采茶未必要起早贪黑,而是要注意一定的日照。
那时父辈不舍得修剪茶树的,茶树长的很粗壮,我们是可以爬到茶树枝上去采茶的。我深刻记得,茶树枝上常有鸟窝、蜂窝、毛毛虫、小四脚蛇等各种又恨又爱的小东西,这也成为了我儿时采茶中的乐趣和惊喜。茶的生长是参差不齐的,小孩子采茶通常是没有耐性的,零零落落就像猴子掰玉米,父辈们管他们这种采茶叫“跑园”。孩子们从来不会像母亲那样“树无巨细”,每颗树都采的彻彻底底。
采茶中,偷懒是我们的“必修课”。趁父母不注意,躲在茶树下补瞌睡是常有的事。那时总会听父母讲他们的故事:文革知青下乡、三线建铁路、大集体斗地主、吃草根树皮、外婆捡狗屎。当然除了听“饱受沧桑”的故事以外,父母还会唱个山歌打个谜语……
采完一天的茶,当天晚上就要制茶。制茶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它关系到茶叶是否能卖个好价钱。这些活通常都由父亲“一手包办”。那时家家都有一口烧柴的大铁锅,先把鲜叶筛选一遍,火候一到,分量分批投入锅中,然后快速翻炒,经过摊凉、揉捻,做形等工序,一箩茶才算完成。如此反复,直到凌晨四五点才能完工。
那时的好茶全家人都舍不得喝,采茶更多也只是维持生活的方式。自家喝的茶通常都是秋末粗大的鲜叶和桂花一起制成的老茶叶。现在每每看着紫阳漫山遍野的茶海,就会想起小时候那些俯拾即是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