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产品之光产品交互设计

从《蜘蛛侠:平行宇宙》说起——产品设计如何向优秀电影学习?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3人  紫兆

最近看了《蜘蛛侠:平行宇宙》,对影片深受触动,在刷豆瓣时产生灵感,遂生此文。

为什么一部影片往往很容易能让我们产生触动?产品设计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在抛去设计电影策划专业因素,如剧本素材、声光特效处理,叙事结构等因素,笔者抽象出三条通用的因素:一个关键打动点、有代入感的过渡、合适的用户心态。一条一条来说。

一.一个关键打动点

其实不管是文章还是电影,这都算是老生常谈了,写文要有主旨,电影也要有核心的point。对于《蜘蛛侠:平行宇宙》这部片子,它的关键打动时刻是大战尾声几位平行世界的蜘蛛侠与主角分离的时刻,为什么这一幕让我们如此感同身受热泪盈眶?我的判断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下,绝大部分人都是孤独的,渴望内心深处的共鸣与知己,渴望很棒的朋友,或者说,知己。所以在影片多次出现“you are like me”(我们是一样的)这样的引导后,我们内心认同了蜘蛛侠们相近的背景与人设,并在潜意识中为其感到欣慰,所以在大家又要回到孤军奋战状态的离别时分才让人如此不舍。

话说回来,在产品设计中,如此的巅峰体验时刻一般被称为“aha moment”。令人一见钟情的产品必然都有独特的“aha moment”,想象发布会上当乔老爷子首次展示那部跨时代的 iphone4 时观众的反应…再想想拥有你的第一部智能手机的初夜你对它做了什么…软件产品也是同理,有辨识度的内容、有凝聚力的社区氛围、独特的产品机制,都是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的重要理由。

好的产品要和用户建立情感连接。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被好电影感动是常有的事,但少有产品能让人感动落泪呢…这就涉及到下一点——有代入感的过渡。

二.有代入感的过渡

一部电影往往会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做铺垫与剧情推进(当然不包括岛国题材),这部分时间的安排除去把故事交代清楚的目的外,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情感化设计》一书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本能水平的设计——基本原理来自人类本能,且在文化之间是一致的。在本水平,视觉、触觉、听觉处于支配地位。

行为水平的设计——设计从理解用户的需要开始,也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设计,比如你的车上的水杯座就是一个棒极了的行为水平的设计。

反思水平的设计——注重的是信息、文化、产品或者产品效用的意义,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与服务、提供的个人感触和热情的交互有关。

当你坐过山车时,你的本能水平在速度与失重感下让你有大叫的冲动,而反思水平则试图说服自己座椅很安全、我们决不可能撞上那道墙、It will be fine...当然二者的胜负因人而异,往往在当时本能水平能够胜出,而反思水平则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更胜一筹。

电影的铺垫叙事推进的目的就在于让观众脱离反思水平,避免去想“这个情节是什么设计的?这样究竟合不合理?音效声光是怎么配合的…”等问题,使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进入角色,更好地感受主角的状态。而当专业的影评人在剖析电影时,便处于反思层去分析拆解电影。

不过在用户注意力瞬息万变的当下,让人们甘愿花费大量时间来进入产品氛围了解产品理念好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事无绝对,典型的例子就是游戏,这一点应该不用多说。把用户从第一次点开你的产品,到体验到产品的“aha moment”并喜欢上它之间的过渡做的尽可能平滑与沉浸。这段过渡可能很短,比如许多小游戏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让你上手并上瘾;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接受与引导,比如twitter类产品需要引导用户完成一定数量follow的动作。无论怎样,最基本的原则是“don't make me think”,通过交互、引导、使用已有的模型等方式让用户的接受成本尽可能低,仅凭直觉与操作习惯就能完成应该的任务。

除了这些,剩下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合适的用户心态。

三.合适的用户心态

我知道这个标题听起来着实很别扭...你也可以用期望值等类似词汇来代替它。

笔者喜欢听相声。忘了谁说过的,相声之所以可乐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来听相声的人会进入一种“准备好乐”的状态,所以大家喊“吁”或者“退票”也都出奇的有默契…这个道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大艺术家在天桥下和演奏厅表演会收到出不同的反响与评价。大部分人在看电影时,最基本的诉求就是放松,这种状态下更容易被影片的内容触动。或者说,被电影触动是我们与电影共同的功劳。

那么产品要如何控制用户心态?已有的解决方案包含:

动画CG/短片,通过精美的动画特效使人进入角色

构建完整的世界观,使产品形象鲜活起来

通过口碑营销,让人们在接触到产品前就对产品产生了一定印象

图文引导、轮播等方式

更好的机会也许存在于5G时代新的交互方式上,更丰富的媒体更容易抓住人的注意力。

最后,一部好电影没有回答的问题:如何长期留存?电影业可以算是一锤子买卖,但产品不行。如何实现好的留存?发展上瘾模型培养用户习惯,从内容、工具性下手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此处不做展开。

扯点别的

既然电影的表现力如此之强,一部电影往往很容易就让我们爱上男/女主,那么用其来做社交类产品其实是大有可为的。好吧。。我好像在说短视频?

更具体的说,比起涉猎范围广的短视频,vlog或者微电影的细分品类更适合来做社交。但是由于目前市场缺少能够大幅降低人们制作成本的vlog软件,vlog+社交目前并不现实,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也暂时搬不上台面。

不管怎样,期待一个vlog社交版的“足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