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更聪明 ——一位数学老师眼中的语文课

2019-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LOVE小马老师

        周末两天听了9节语文课,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听语文课,是门外汉,不懂语文课堂的结构和教授方法,本不该罔加评论,但作为一名门外汉,我在听课过程中也有了很多发现和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我们是把孩子教笨了还是教聪明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说我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过于狭窄—仅关注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较少关注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对有关领会、运用的问题时,有时答非所问,有时抓不住重点,印象特别的是一节孩子们曾经上过的课,《鹿角和鹿腿》,在阅读文本后,专家带着学生分析课文,最后的结论孩子都知道,但在分析小鹿的对话,小鹿看到水中自己美丽的鹿角,用哪个词形容鹿的心情?小鹿狮口逃生后又看到水中自己的鹿角和鹿腿时,分析这个时期小鹿的心理活动,孩子就不能把自己置身在具体的境界中去理解小鹿的心情,不能找到合适的表达心情的词。其次,在读对话时,感觉孩子不能理解当时鹿的心情。也不能用准确的词语评价读的好坏?在后面叙述故事的环节,不知道是孩子们紧张还是怎么回事,总感觉没有达到流利,逻辑性强。后来老师把这节课的落脚点定在“世界上最难的事是认识自己”上,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告诫学生:“小鹿啊,祝福拥有美好未来,小鹿啊,希望能够不断思考。”

      布鲁姆在分析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时,给出的顺序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我们过多的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但在让学生领会、运用、分析或评价知识方面,总感觉还欠点东西。

二、速成的东西容易露怯

      看似小手如林的课堂,但经不住专家的一再追问,这两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好几位专家在讲课的过程中,就一个问题会逮着一个孩子使劲问,在步步紧逼中遇见思维的火花,但很遗憾的是有的孩子缺少这种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往往招架不住,很快缴械投降,可老师还是不罢休。这样的教学行为背后,我看到几个积极的点,1、培养孩子对一个问题深入思考的习惯。2、培养学生除了会说,更要会听。课堂上,要会听同学的回答。在听的过程中找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对比我们老师的课堂,和几个老师一起交流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喜欢把一个问题切割成很多的块,一个学生就负责回答一个点,说不出来,老师就找另外的学生救场。被提问的学生不会强制自己把思维往更深更广处推进。所以,也反衬出第二个问题,学生不太会听同学的说话。这也给我提了个醒,我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设计问题,应该怎样组织课堂。

三、知不足而后进

      下课后,和参与课堂的很多孩子聊,他们感觉专家的课堂会让他们想不到后面还会有什么好玩的环节让他们体验。自己的课堂好像一眼都能看到后面老师要讲什么。在和语文老师交流时,听到的是这样的对话,专家的课堂和我们也相差不到哪去,我们不是也是这样讲的吗?不就少了一点后面的拓展延伸吗?当然我们和专家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的话怎样改进自己呢?

      我记得布鲁姆在讲解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时说,我们掌握一种知识的顺序应该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我不知道我们的课堂上有多少设计是在关注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方面的。

      在数学教学上专家老师曾教导我们,低水平的活动要求学生发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高水平的老师却希望孩子能自己感觉得困难,自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自己总结出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并从中发现规律,拓展延伸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如果可能还可以从生活中发现运用这一原理的生活现象。我不懂语文,但我觉得教育行为应该都是相通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