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智慧
试想一下,当年你们班的学霸们如今在做什么?是不是大部分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公司或者单位中做着按部就班的工作?虽然看起来很体面,但是离出人头地似乎总差那么一步距离。
学生时代,我们总会抱怨:为啥学习好的同学后来都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而那些学习相对差一些的同学们却都实现了财富自由。
一开始我不懂,我单纯地认为老师和学校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学生们的,只有学习好,未来才会有出路。直到后来我参加了北大自考之后,我才知道:学习好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和能力一点儿关系没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北京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13门学科,其中需要靠记忆力强死记硬背的科目占了11门。很多一次就考过11门的“学霸”们都是凭借着下苦功夫,抱着书本各种强化记忆,背啊背。
然而,还有两门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案例分析类学科,在我看来是所有学科中最简单的两门,我都是一次性通过了。可是这些“学霸”们,有人却因为它们被卡了六年,最后与北大失之交臂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文科类专业中,记忆力好或者背诵能力强,就有可能成为人们眼中的“学霸”,但是这毫无意义。因为现实中的事情都是需要变通处理的,没有人会凭借着背几个生产说明书,就能把产品全部灌装好;看几本经管书籍,就能把全公司的员工管理好;学几本编程书籍,就能不出BUG把大程序开发好。
而我们从前认为的学渣们,他们并不是头脑不够聪明,只是单纯对学习这件事不感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可能在别的地方。
像我小时候,在语文课上画画被老师抓住了,又是找家长,又是写检查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我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祸害了这个班级。
直到现在,我在学习、工作之余也会画几笔。而且我对绘画一直非常感兴趣,虽然我没有太多耐心,但是我可以画一些视觉笔记或者速写,而且有些创意速写感觉比仿真画作更有情趣,更有视觉冲击感。
再说一些15、6岁下海经商,辍学创业的“学渣”们,早早放弃了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行为,去做自己更感兴趣的商业、生意。
宜家的创始人——坎普拉德,5岁就显现出生意头脑,卖火柴、卖钢笔,12岁时已经做了7年的生意。后来还悟出了升维思考方式,一手创建了“宜家”。
综上所述,我觉得“学渣”比学霸更容易成事儿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学霸迎合他人的标准,“学渣”专注于解决问题。
阅读达人李源写过一本叫《逆袭》的书,书中有一段描写。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吃饭,他问同学们:“初中生活留给你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有一个同学说:“抄作业啊。”
看到李源十分诧异,这位同学解释说:“你以为抄作业很简单么?它至少能锻炼三项技能。”
“第一,要抄作业,得求着学霸们吧?有时候还得给学霸们拿点儿好处交换,小到零食,大到帮忙办事。一来二去的就培养了财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第二,抄作业还得防着家长和老师吧,这样就得有点儿反侦察能力。如果被家长和老师识破,还得去取悦他们,做好善后工作。这些又可以锻炼一个销售员必备的职业素质。”
“第三,这一点最重要。我那个时候就明白了,我不是读书的那块料,我走不了你们的阳光大道,只能硬拼自己的这条独木桥。所以我需要学会整合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想想,这是不是和创业很像?”
知识改变命运固然没错,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更加重要。而学校里教授的很多知识是无法培养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提高应试能力,修满学分,顺利毕业。
第二,学霸总在寻找标准答案,“学渣”却擅长打破规则。
拿上文我提到的案例分析科目来讲,北京大学给了她六年的机会,她也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记忆力,早早就完成了11门学科考试,结果我这个“后来者”顺利毕业了,她还卡在那门学科上,直到北大不主考了,换成北理工大学,把那门学科改成了主观题+客观题的考试形式,她才得以通过。
案例分析题的最大特点就是答案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时候案例中做法是正确的,有时候就是错误的。如果一味只去按照心中的固定标准去处理,是无法圆满解决的。
再说一个案例,日本相扑比赛是不按照重量级来分配双方运动员的。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个瘦小的相扑运动员和一个肥大的相扑运动员对垒。那个肥大的选手看起来吹口气就能把瘦小的选手击败。
但是比赛最后的结果是瘦小的选手获胜了。获胜的方式是起手第一招,瘦小的选手引诱肥大的选手向自己先出击。肥大的选手自信爆棚,直接扑过去想秒杀对手,结果瘦手的选手一个灵巧的闪避,肥大的选手没控制住,扑出界外。
格拉德维尔在《逆转》中写道:小家伙想击败大块头,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找到对方的规则,在规则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地不按套路出牌。因为规则都是强者定的,你遵守他的规则很难嬴。
二、找到对方的弱点,并痛击对方的弱点。
第三,学霸只知道一条路,“学渣”却懂得变通。
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上初中的时候,班上很多好学生都加入排球队,差生都加入了篮球队。
为什么呢?因为排球有一张网拦着,篮球没有,经常因为一些身体接触而产生打架斗殴现象。
后来,打架的现象实在太多了,学校无奈就把体育课改成性教育课了。体育老师也成了生理卫生老师。
欣喜的是这位体育老师很知道如何跟这帮差生打交道,他第一天就问了孩子们一些生理卫生相关的问题,然后还把班里吸烟和不吸烟的学生们分成两组坐在不同位置。接着,他让学生们讨论未成年人吸烟的利弊。
由于他的课非常有特点,很多学习差但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和他打成一片。那时候,日本有一项政策(我国当时也有),就是运动天赋好的学生有机会保送一些优秀的体育院校或高等学府。
就这样,这位体育老师成功地把这些“差生”们送进了高等学府。可惜当时的东野既学习不好,体育也不好。
但是他也没有一条道走到黑。他在写作道路上通过一次次失败,慢慢发现,作品迎合评委很容易获奖,但是没有销量;而迎合读者有销量不能获奖。
日本的文学奖项是新作者们的个人品牌起点,但是作品的销量关系到生存。所以东野从一开始迎合文学奖评委,请他们吃饭等行为慢慢过渡到去调查读者们更喜欢看什么,作品的销量也越来越好。最后,因为出色的销量原因,那些不看好东野的评委们也不得不把一些奖项评给东野。
所以,我们看到。信息时代的很多概念已经不能用传统的表象角度去看待了。“学习好”这件事因素很多,所谓的学霸也不一定能经得起全方面的考验。
相反,我们更要多学习“学渣”们懂变通,专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个性,把办事能力培养到极致,人生逆袭的机会才会无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