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2017-01-03  本文已影响12人  巴拉拉浪味仙

现在,还有多少人写信呢——更准确地说,还有多少人在纸上写信呢?

赵先生家中珍藏的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信件,纸张破损严重,许多人劝他扔掉,但他却当做宝贝。

赵先生说,在这些信件中,写信的人自己的大哥,当时大哥远在广州工作,山长水远,很难回一次家,便经常给家里写信,而他作为留家中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自然也成了回信的主笔者。

那时的信件,内容和形式都透着简朴,大哥的信中的内容除了叙说自己的近况,更多的是对家人生活的过问,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对家的挂念,同时苛严的家风立于纸上 ,连问候都是长尊有序,如今重读依旧威严凌然。

从一九六零年开始,大哥每两月都会给家中写一封家书,每到那个时期,是全家人最期盼的日子,直到1980年大哥离世,赵家再也没有收到这样的家书了,赵先生小心翼翼的将每一封家书保存,无奈在一次洪水中,大部分家书被水浸湿,现在看到这些“幸存”家书,见信如悟,赵先生感慨万分。

赵先生说,从给大哥回信的那段时光中,让他渐渐喜欢上写信的感觉,如今,他仍无法割舍“书信情结”,平常总忍不住提笔写信。写生活的琐事,写思想的浮动,但写好后却不知寄往哪里,该说给谁听。

中国有很多关于信件的故事,古时,人们会用鸿雁千里传书,在鲤鱼的肚子里藏密信,中国文人有保留书信的传统,许多尺牍、家书都流传广泛,比如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书,鲁迅、许广平之间的两地书,前者热烈、后者含蓄,还有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让人感受到家人之间的温暖。

这样美丽的心思,是什么时候,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很多个人都珍藏着家书,也许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怀旧,或许更多的是,对家族对自己,做情感上的反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