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每天写1000字首页投稿

成大事者不纠结

2018-12-14  本文已影响11人  随声听风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可以称为中华儒学文化的代表,他摆脱读书人的死气,在内忧外患、错综复杂的近代官场上进退自如,他就是曾国藩。

历史对这个人的褒贬是不一的,有人说他倡议举办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厂是近代主义的开拓者,也有人说曾国藩攻破天京后,见人就杀,是封建主义的刽子手。

这个事得从天京大屠杀说起,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个聪明人,更不是一个圣人。有人说曾国藩的成功来自于务实,又笨又慢平天下。

曾国藩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孔子也不是,至少他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善良人,他们是有

一定的哲学思维。

曾国藩的改变还要从他的失败说起,又慢又笨的他,在处事上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人宁折不屈的思想,处处碰壁。皇帝给了他一定的权利,他却在官场上混不下。

直到有一天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了,曾国藩回到了家乡为母亲守孝,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陷入了抑郁寡欢的人格分裂中。和现实中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一样,抱着希望走进这个社会,又怀着失望离开,最后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变成了一个平庸、冷血、甚至丑陋的家伙。

曾国藩保持着中国儒学的修身之道,在他出山的这段时间里他一改以往的行为原则,接受皇帝的赏赐,也不跟看不惯的事对着干了,又有谁能接受别人不断的批评性建议,即使你是对的。

在保身这件事上他做的尤为明显,跟慈禧太后对着来,默许手下兵将在攻陷在天京以后进行屠杀、抢掠,甚至在有人向他报告时他说,“手下的兄弟拿命跟着我们,现在他们抢一些身外之物也是应该的”,这跟历史上治军严明的岳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同是位高权重的救国者,同是手握兵权令皇帝睡不着觉的重臣。

两个人方式的不同就是一个人救了国,一个人殉了身,在岳家军的眼中自己是国家的兵,但在湘军的眼中自己的领导是曾国藩。他又有左宗棠、李鸿章这样左右中国历史的学生,慈禧是万万不敢动他的,这一抢也抢去了自己身为帝王的可能,也打消了慈禧的疑虑。

曾国藩被后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中内方外圆的处事风格,让他有得以安身立命的机会,我们古代人一直讲水至清则无鱼,内心过于圆滑难免丢掉本心,行为过于高尚又难免走不下去。

在中国儒学中我认可的只有孔子,他是一个能真正辨正儒学文化思维的人,他批评弟子颜回,“如果人人做好事都不图回报,这样一来做好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好人就应该有好报,这是你应得的。”他也开创了中国有教无类,核情收费的先河。

正如《成大事者不纠结》这本书所说,坚守自己的本心,人情事故决不是奸诈虚荣,凡事从无中来,也在变中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