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力,所以写作》
“因为无力,所以写作”
这句话出自熊培云老师。对这句话产生共鸣,是因为我对写作投以注目的思考。写作就是捍卫自己思想的权利。人会因为缺衣少食不自由,会因为资金升职不自由,但思想不会。一副七尺之躯,几十年光阴,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和写作。
就是说:一半要归功于阅历和思考。
这个APP我很早就耳闻,那时候我是一个高中生,发了几篇自己写的高考作文,没有人看,于是将软件卸载了。这次我注意到,平台上出现了日更打卡的活动,第一名已经连续日更一千多天。
合着我前脚卸载软件,后脚你们就更新?(不乖了)
高考之后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有趣起来,我想,如果不记之以笔墨,未免辜负了这人间一趟。
不日更,我慢慢也养成写日记,记录灵感的习惯。从食堂回来遇到一只猫且不给我让路,记下来;导员在教室里阴阳怪气,偷偷写几句坏话;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写下观后感;做了一个有意义的梦,醒后记录下来,试着分析分析。

世界复杂又精彩,我不希望变成这样的人人,睁着一双空洞的眼,什么也看不见。
那当然,只是零零散散的记录,跟真正日更一千多天的大神隔着一片东非大裂谷。
可当我真正点进他们的文章时却让我有一丢丢失望。
我纠结在:写作、写文字和记录这三个概念,写作要不要顾虑他人观点,写作一定是痛苦的产物吗?
我认为的写作是思想的产物,这里的“思想”是动词。单纯码字,没有真情实感,不能引起思考,那叫什么写作?(这里指的非虚构文章)可平台上绝大多数人都在码文字,而并非能引起思考的写作。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文字地带,知乎文章下面讨论的如火如荼,而简书平台:大多人愿意当写者而非读者,大多人在意点赞量和阅读量而非思考。
谁说语言文字社区不浮躁?
今天是第一天参与日更挑战,可不一定这篇文就是我今天写的。我的日记本和备忘录里有大量灵感素材,如果每天仅仅一百个字就能打卡,光靠他俩就能支撑我至少两年,我的目标不应该是所谓日更达人的标。我喜欢记录生活,更喜欢高质量的写作,绝非单纯码文字。
发到简书里,也为的交流和进步。
我认为,写者,文篇,世界,还有读者,它们是写作者无法回避的四个因素。既然追求高质量的写作,涉及写者,文章,世界后,当然要把读者也包括其中,这样才不会自我迷失。优秀的写作不是沉浸自己的文篇,它一定是痛苦的产物(大白话:我不想让别人那么直白地看我日记 就啧)
我一直不敢用“作家”这个词,而是用“写者”,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距离作家远,但我想一步步靠近他们,原因很简单,为自由: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自由。
欢迎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