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济学教会我们理性消费,过最适合自己的优质生活
俗话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差一件衣服。到底差的是哪一件呢?逛超市,见到促销就心动?一不小心就超预算?奢侈品买不起,还总是改不掉提前消费的习惯?
这些问题,也许在经济学家的眼里,都不是问题。就像《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这本书说的:
如果说经济学真有一些值得批判的地方,倒不如批判它“明明消费者做出的选择在外人看来愚蠢至极,却完全不去阻止他”或许更恰当一些。
《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的作者坂井丰贵,在本科学习微观经济学时也遇到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的理论如此枯燥,还如此高深莫测?为什么人们总是因为复杂的计算和图示而受挫,对经济学敬而远之?
于是,他一路读到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并开创了用浅显直白的语言普及高深诺奖经济学理论的潮流。在《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微观经济学不一定非要和复杂的公式、图表挂钩,用小学二年级就能懂的语言和计算,就可以轻松解读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探究经济学的奥秘。
而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我们找到了消费行为偏差的原因,每个人也都能在这本书中,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思想,理性做出消费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优质生活。
经济学是打开幸福生活的钥匙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消费困惑。
01 为什么总是买回来一堆没用的东西,花了钱也不开心?
以前,我是一个极易冲动消费的典型。
逛超市,本来就只是想要买瓶酱油,可是偏偏眼睛到处飘,看到包装漂亮的巧克力,忍不住就一起放进购物车,结账后满心欢喜地打开,发现真心难吃啊!这时候就会自我反省,明明自己喜欢的就是德芙,偏偏因为外表,选了个不了解的杂牌,这能怨谁?
和朋友逛街,她买了三瓶正在促销的卸妆液,还说这个卸妆液她用了很久,真心好用,看看价格那么美丽,自己也心动了跟着买单;买衣服,她拿起一条阔腿裤说,妞!你个子那么高,穿这个保准好看!自己试了试,虽然不是自己的风格,但也许正如她所说,需要多尝试呢?买买买!
等到卸妆液拿回家,发现自己之前囤的洁颜油自带卸妆功能,况且,自己属于那种一年到头化妆都不会超过10次的人,那三瓶卸妆液,难道要用到过期吗???
至于阔腿裤,我的天,向来都只穿裙子的我,为了这条裤子又买了件衬衣,最后没穿几次发现自己臀大且宽,实在是不适合呀!慢慢地,这些衣服也被打入冷宫压箱底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因为促销、朋友推荐、一时头脑发热而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在《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的作者看来,我们都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无差异曲线。
就像作者说,他喜欢喝可乐,在他看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无差异的,但他的父亲却只喝百事可乐,如果换成可口可乐就坚决不要。
对于作者和他的父亲,他们的无差异曲线简单明了,他们都很清楚,选择什么样的可乐,选多少,他们会更快乐。可是很多人的无差异曲线确实模糊甚至摇摆不定的,甚至原本也是滴口不沾可口可乐的人,却偏偏因为价格促销甚至明星效应、朋友推荐等,阴差阳错地把可口可乐买回了家。
所以,找到自己的无差异曲线,就是在了解自己的偏好,一个人唯有了解自己,才能选到自己最钟意的商品,过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02 为什么奢侈品总能成为你的心头所好?
作者提到自己在美国读研究生时,每个月只有800美元的生活费,扣除房租水电,剩下的400美元只能勉强度日。那时,对于喜欢喝咖啡的他来说,学校店铺1.5美元一杯的咖啡简直就是奢侈品。
后来,他的生活费提升到了1200美元,他每天晚上都要买一杯1.5美元的咖啡。但他也提到,他可能会为第1杯咖啡最多支付4美元,为第2杯咖啡最多就只想支付2美元了,喝到第三杯,如果价格高于1美元,他就不会再买了。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收入上升,我们的购买力会增强,但随着价格上涨,我们购买量也会下降,同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人们所获得的满意度会逐渐减少,人们愿意付的价格也会越来越少。
这就是消费者需求曲线解释的问题。奢侈品之所以能成为奢侈品,往往和我们的收入、需求、消费量挂钩,如果一样东西的定价远远超过我们的收入可承受范围,或者同时这个东西又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我们越买不到、越买不起,就会越想买。
换句话说,也许有一天我们成了亿万富翁,奢侈品不再奢侈,需求被充分满足,也许我们的心头所好就不再是LV,我们也就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小小虚荣了。
就像歌里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你想要一样东西,不一定是因为它真的适合你,也许只是因为它贵,只是因为你得不到。
你是真的想要,还仅仅是因为得不到?03 为什么总是入不敷出,超前消费?
如果按经济学的理性分析,我们总能根据自己的无差异曲线和需求曲线,找到一个最优解,就是既满足我们的喜好又和我们的收入、需求相匹配的购物方案。
但是,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是,我们还是不知不觉买了超出预算的东西,而且永远觉得自己的收入跟不上消费的需求,即使收入增长了,也不能有相应的结余。<br><br>如果能学点经济学知识,明白需求曲线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变化,并根据需求曲线找到属于自己的消费者剩余,我们便不会那么痛苦和欲求不满。
因为,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钱多钱少只能解决我们买多少,但了解自己的喜好、实际情况和需求,却能决定我们买到最适合自己的,或者是即使买不到想要的,也能找到平衡点,学会知足的快乐。
怎么买比买多少更重要经济学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没错!通过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就能找到理性消费、应付生活的秘方:
秘方1 分析自己的喜好
我们应该清楚,哪些东西是必要的,哪些东西是喜欢但不必要的,哪些东西是既喜欢又必要的,哪些东西是既不喜欢也不必要只是一时冲动会买的
每次消费前,先列一个必要开支预算,做到心里有谱。
碰到临时想买的,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个东西是必要的吗?你的喜欢程度和同品种的其他类相比呢?在心里面画一个同类型商品的无差异曲线,你就不容易买了以后就后悔。
同时,因为做了预算,你可以考虑,自己的预算项内,是不是有可以替代这个东西的选项,两两比较,将必要程度和喜欢程度综合打分,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秘方2 识破商家的心理
作为消费者,随时都要有“反侦察”意识。看看我们前面说的需求曲线,我们就知道,所谓的奢侈品,不过是商家利用消费者“求而不得”的心理,做的“饥饿营销”。所谓促销,也不过是商家利用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让消费感觉到买到就是赚到
明白了这些,在下次面对“买不起”的东西,也许心态能够更平和些。而在面对促销时,也能更理性一些,告诉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剩余,更要看看自己的支出,是否用在了刀刃上。
虽然这样的心态颇有阿Q精神,但也可以换一个角度,那些求而不得,也正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而摒弃那些干扰我们的“不必要”,我们也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最爱的。
秘方3 断舍离,生活从简
在提到需求曲线时,我们还看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就是随着价格上涨需求反而会增加,我们称为吉芬商品。
这些商品是像米、油、盐等这些生活必需品,即使价格飞上天,我们还是得靠他们生活。
所以说,到最后,必需品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将必需品当做奢侈品来看待,我们才懂得珍惜拥有。而只买必需品,我们才能撇去浮躁,找到生活真谛。
像经济学家一样去生活吧!珍惜你所拥有的必需品,撇去不必要的、不符合你的无差异曲线的东西,不强求,不自弃,简单生活,就是幸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