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专注是不断逼近真相,还是脱离真相?
“重要的是,事实是什么,重要的是,它是如何运动的。”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摄影丨会会
1.
有时候,专注一个问题久了,自己就首先产生了怀疑: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我并不常怀疑一个问题的真实性,当问题出现,我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琐碎,我无法肯定它的真实性。比如为什么它会成为一个问题?其依据是什么?简言之也就是,我是以什么为参照故而认定它是问题而非现象。
也许这就是现象呢?我想这并不能彻底否认。
毕竟,就人所知道的一切而言,终究有限,有已知、未知。如果细分还可以分为:己知的已知、己知的未知,以及未知的未知。
当然,就这些现象而言,都不是我所困惑的,它们有着特定的边界,因自身而不断调节,直至逼近真相。即我们了解多少,那就是多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试想一下,我们分析、探讨、总结,以及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证明,我们真的会不清楚它是怎么产生的吗?
这也就是说,我们是怎么想的,我们真的不知道吗?我想更多的可能还在于我们并不十分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倒是真的。
看问题的角度多了,有时也未必就是件好事,老实说,我见过太多忧虑重重的人。而他们之所以忧虑,无他,要么是不够专注,要么是专注一个问题太久了。
不够专注很好理解,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了解不深,了解不深故而知之甚少,知之甚少才夸夸其谈,顾左右而言他,而一旦你需要对方做出确定,他就不得不面对选择,可是有什么选择呢?有太多的选择了!且因为大多数选择自己都了解不深的缘故,故而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
这是对正确性的要求,了解足够多,才能足够坚定,了解得越多,坚定才越加坚实。可惜于大多数人而言,即使这么简单的要求也是艰难的。
专注太久呢?这也未必是件好事。专注越久,很多问题就自然涌现出来了,那需要衡量的也就越多,甚至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尤其是还可能存在悖论,也就是相互矛盾、对立。
这时更多的就要求圆满了。需要突破这个当下的桎梏才能实现这一点,可这一点有多难啊!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认知尚未达到这一高度时,你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这其中的关联、深意。
简言之,这是由熟识到理解的过程。所谓熟识指的是主体向外的意向,而理解则是由外而内的反思。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熟识并不等于理解。若只是熟识而缺乏反思,就等于让精神走上了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
而且,我们还需意识到这么一个存在:头脑的分析,是容易一个固有的疑虑重重的循环,所以如果没有新信息注入的话,思虑太多的人,就总是在原地打转。
从某种程度而言,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其中“专注”都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其中的尺度,或者说平衡点,难以把握。而绝大多数人的忧虑,或疑虑,就源于此。
所以,专注会使我们不断逼近真相,还是脱离真相呢?
2.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教我们抄写作业,而且是那种需要抄写很多遍的。每次抄着抄着,等抄到一定时候,再停下来去看自己抄写的作业,我就很容易犯迷糊,好像总有哪儿不对劲,可我偏偏说不上究竟哪儿不对劲。那种感觉就是,抄到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抄错了,尤其是抄生字词的时候,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抄错了,那个字分崩离析,我竟有点认不出来了。就好像那不是那个字。可是,仔细一对比,却又偏偏是那样,就是那样的。
这样的错觉,看云时也常发生。
小时候,我尤为喜欢看云,我坐在阳台上,或是田埂上,就那样坐着或蹲着看云。云千变万化,幻化出各种形状,与脑海的画面对应着,有时我竟能看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画面,且越是这么想就越加觉得逼真。尤其是当我专注的盯着云看时,那种感触尤为真切。只是当我闭上眼睛,之后再次睁开去看云时,它又像是一个幻觉,我竟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
这当然可以解释,生字词的抄写说到底还是静态的,而云的变化则是动态的。只是,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它都显示出一种裂缝,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思想的断层。
前者专注时我觉得异常,后者在专注时我觉得正常,只是等脱离开来再去审视时,前者表现出的是正常,而后者则是异常。那么,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又或者换句话说,哪一个更接近真相呢?
我想,聪明的你,肯定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吧。
说到底,问题不出自专注与否,更多的是事物本身是怎样的,它有着怎样的属性,这将引领我们去发现和熟识,继而依据我们的发现,我们自然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过程中我的专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专注所带来的影响似乎并不受我的控制,往往后知后觉方才恍然惊觉。尤其是在整个过程中突然的中断,才让我回归到理性中来。
这也就是说,在专注时我们可能会犯下一些自己也尚未意识到的主观的错误,下意识或潜意识的形成自己的判断,而这些判断是否正确则需要事后去验证。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我之所以认定某些事情的出现是问题,何尝不是因为和我的认知出现了冲突所导致的?
说来说去,这还是涉及到一个太少或太多的缘故,就像雾里看花,花从某种角度而言,相对而言,它是静态的,但因为起雾的缘故,它若隐若现,模糊了真的边界,也在无形中增添了“假”的臆像。故而看不真切,也使我们远离了真相,而这其中影响了什么呢?不错,是想象力。
这也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的那般,影响大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扩散和传播的方式。
话又说回来,理解也是一样的。
扩散和传播过程中,都是事关理解的,想象自然也包含其中。但仅仅将此视为想象力是缺乏说服的。
试问,如果人们能够客观对待想象力,那对待理解的事物就会少很多的信誓旦旦,少很多的先入为主。毕竟,你都知道这可能是想象来着,你还若有其事的样子,这就很不诚实了。
所以,关键不在于专注与否,又或是理解还是想象力的区别,而在于它扩散和传播的方式,正确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加逼近真相。
这也就是说,事实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在知道事实的基础上,对于事物的扩散和传播方式也能够有一定的了解,这无疑对理性和客观具有重大意义。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客观的判断,也就是我们所依据的事实。
若是抛开任何一点,譬如事实,又比如其扩散和传播的方式,那和雾里看花何其相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