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弘扬民族精神的史诗级大片
《八佰》作为影院重新开放后的首部新片,
总算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与往常的战争片不同的是,
管虎将战争片拍出了真实感,
在战争的背景下,
每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
不可能都是只会往前冲锋的傀儡。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一个真正的主角,
因为每个人都是主角。
part one :透过《八佰》看历史
电影《八佰》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四行仓库建于1931年,是当时闸北最高大的建筑。原本是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的联合仓库,因此被称为四行仓库。
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之所以选择该仓库作为驻防地,主要考虑的是,这个庞大的建筑非常坚固,易守难攻,指挥部队也比较方便。后勤方面,四行仓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和饮水,不怕日军的封锁。
[今天的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其实,最后留守的士兵根本就没有八百人那么多,这个团由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排组成,“编制”算满也只有452人。之所以说是八百人,就是为了壮大声势,迷惑敌人。
452人中基本都是十七,十八岁的孩子,在战争的前期,纷纷写下遗书,发誓要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这个四百多人的部队其实就是国军的炮灰。这一点,无论是指挥官谢晋元还是普通士兵其实也都清楚。战场上数十万部队都挡不住日军,凭借他们区区四百多人,哪里能挡得住。但是为了大部队,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牺牲的决定。
无论如何,这四百多名官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在四行仓库苦守了四天,中国军队得以从容撤退,并且完成了重新部署。四天之后,谢晋元的这支孤军在英国使节的协调下,在国民政府的同意下,他们放下武器,进入公共租界。
然而令人讽刺的是最后进入公共租界后的结局:谢晋元的这支孤军进入公共租界后,就遭到了软禁。软禁持续了四年,1941年4月24日早上,四名士兵被汪精卫伪政府收买,在早上出操时一拥而上,将谢晋元当场刺死。事实证明,这“八百壮士”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也有意志薄弱的叛徒。
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跟英法等国彻底撕破了脸,日军杀入公共租界,“八百壮士”成了日军的俘虏。
虽然这段真实的历史到了最后的结局令人惋惜,从另一个层面也正体现了历史的真实与残酷。看完了八佰的真实历史背景,那让我们回到电影。
不得不说,《八佰》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十分成功的,没有太多传统的宏伟的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处在战时各个小人物的刻画,以小见大。
下面阮阮就重点描述几个震撼到我的小人物。
part two:那些震撼到我的“小人物”
1、出场仅有2分钟的陈树生
由于日军以坦克铁皮为掩护,攻到仓库底下,启用工兵试图凿开四行仓库,将里面的国军一举歼灭。将士们往下扔手榴弹,想要砸烂铁皮,让日军的诡计失效,可是所有手榴弹都被弹了回来,起不到一点作用。
生死存亡之际,陈树生留下一句“孩儿不孝”的遗言,周身绑满手榴弹纵身一跃,随着爆炸声响起,日军的阵线被冲破一道口子。正是这个举动刺激起了大家奋起抵抗的决心。
随后,以身报国的士兵纷纷效仿,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守住上海的最后一块阵地,唤醒四万万同胞共同御敌的决心,看着每个绑着炸弹报着自己名字跳出的英雄们,泪水真的止不住的留下来,这正是“誓以我命保我土”的精神的最好的诠释。
令我特别感触的还有姚晨饰演的何香凝的那句感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2、最勇敢的小流氓刀子
刀子出场就穿着一身西装,留着一头日式长发,骨节分明的手上夹着一根烟,整个人散发着一股雅痞一般游戏人间的气场。
原本他也只是一个在乱世中只为谋生的人,但是在看到对岸军人的壮举时,他挺身而出要过桥送电话线,用刀子割破手指画下生死状。当他最后拼劲全力把电话线丢出去然后被一枪射倒的那一刻,又一次泪目。
脑中一直回响起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跑的快,让我来!
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体现出一桥之隔的两端军人和民众早已联系在了一起,早已没有了影片开场这般两极分化,一边灯火斑斓,一边拼死抵抗。也为了后面民众想尽办法捐钱捐物做了铺垫。
3、最真诚的小女孩
电影中最后士兵们撤退之前,对面苏州河南岸的一个小女孩,对着他们敬礼。小女孩这个天真稚气又真诚的举动,迅速带动了许多人。
英雄们动容,纷纷回应。有时候,孩子的一个笑脸,就是比敌军的坚船利炮更有力量的爱与铠甲。请像孩子一样,带着温柔天真的善意记住他们。
像这样的人物场景还有很多,如贪生怕死的老算盘、老兵油子老铁,多次逃走的老葫芦,在生死抉择时,他们展现出了人性的逃避和狡诈。但这才是真实的战场,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