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22

2024-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关于人性(下)

1.40

(《杨遵道录》伊川先生曰)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这里的性特指人性,才,即材,质性也,气,气禀也,生而所具。

伊川先生说,人性的本原是天,各人的质性在来自其气禀。气禀清,则质性清,气禀浊,则质性浊。质性有善和不善之分,而人性没有不善的。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篇)

对才的定义,伊川先生与孟子的界定显然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们所要表达的主旨并无不同。

1.41

(《少日所闻诸师友说》伊川先生曰)性者自然完具,信只是有此者也。故四端不言信。

伊川先生说,人性禀承于天,是先天自然,而完备无缺的,而信只是说信奉这个本性,所以孟子在阐述人性四端的时候,只说仁义礼智,而没有说信。

依照伊川先生的解释,仁义礼智是人性本身的用,而信则是对仁义礼智的遵循与认同,它不是人性的用,而是人性本身,信即诚,仁义礼智是分而言之,而信则是统而言之。

1.42

(《附师说后》伊川先生曰)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所谓生道,即天地万物的气象,明道先生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伊川先生说,心,是人性之生意的载体,有了这样一颗心,人的形体便具备了生生的气质。恻隐之心,就是人的生道的表现。

可见,人之所以有恻隐之心,盖因视万物为一体,人鱼万物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一个整体。因此,恻隐之心是四心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都是蕴含在在恻隐之心之中的,义礼智的本质都是仁,义礼智是仁的具体表现。

38条到42条所讲,主旨都是人性的善恶问题,38条从万物普遍之性切入,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人为万物之一,人性无非是人的特性,故人性无不善。随后几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试图厘清性与命、理、心、才、仁义礼智信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